【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杨秀]黔西长角苗节日文化变迁的两个案例*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6 | 点击数:15403
 
 
 
上述分别对长角苗人的跳坡习俗和端午习俗内容及其变迁做了简要梳理。可以说,长角苗人跳坡习俗的这一变迁,是国家意志在民间文化中的体现;借重“旧”传统打造新“传统”,也是当下各部门对传统人文资源开发与再利用的主要模式之一。与跳坡习俗由政府干预引发的变迁不同,当地端午节俗的变迁动力则主要来自民间,他们对端午节“情人节”的新称谓得自于接受过外来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端午节俗的这一变迁,与他们族群内一直有对歌传统有很大关系,也离不开长角苗之外的现代文化的影响,在节俗文化方面体现了民众自发调适的能力和意识。
 
简要分析了长角苗人的这两个节俗文化及其变迁之后,我认为有必要对调查到这些习俗内容的一些过程给以关注。
 
我们课题组成员初到生态博物馆时,那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同样热情地答我们所问,还多次主动介绍长角苗人的文化特色,帮忙推荐、联系寨中合适的信息提供人等,很是尽了地主之义气。这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很大便利。我们先后两期的调查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一直耐心地提供必要帮助。至今也深以为谢。但是,随着我们调查的深入,我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最初关于长角苗“跳花坡”习俗的一些介绍,提供的却是虚假信息:他们将原本只出现于“跳场”的部分习俗借用过来,添加到“跳坡”习俗中,讲给参观者、各媒体和我们这些来做调查的人听;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此“习俗”告知长角苗人自己,双方“统一口径”,口头重塑新民俗。现在想来,这重塑很有明代《挂枝儿》中爱情歌所言“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的“泥人”意味。但在当初,他们的这一做法,自然置我们于深信不疑中。多亏了我们是求甚解的较真的人,不断地追问细节,随时提出疑问;也多亏了我们调查的时间比较长,有层层剥笋的从容。我们在当地熟悉了一段时间之后,自我探访了许多他们推荐之外的人访谈,他们最初的说法不能自圆了,我们才生疑。最后,这些工作人员和长角苗民众半是无奈,半是被我们的认真感动吧,都能屏弃假说,对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地讲真话了。当我们绕了那么大一个弯,又回到了起点重新走时,那一刻我们满怀喜悦:感谢他们能推翻前言真诚相待;庆幸自己因辛苦求索才没被假乱真。虽然这一过程有些迷离,耗人心力,但好在最终光明尽现。至于几方同绕的那段弯路,我们想,也不算枉然,大家都能达成“同情之理解”吧。如从“田野作业”本身思考,这一调查中的“干扰事象”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个案收获。
 
写到这里,我有一些困惑:民俗文化的变迁,自古就有多种样式,国家意志的“在场”也是古已有之,关于“清明节”、“中秋节”和“元旦”等节日政府介入改日期、移习俗内容的,先例不少[3]。当下政府和学者介入地方“传统”整合新“民俗”的行为也在“古已有之”之列,且“传统”的承续从来就不是在“真空”中原样进行的,都要面对各种因素不断调适以适应新变化。这些因素中当然包括学者、政府的介入。矛盾的是,政府和学者们一方面在介入,另一方面却有些“羞答答”不自信,不愿意言说这“改造”,似乎一说就不是“原生态”了,似乎只有端午节那样的节俗新增内容才算“自发的”、“原生态的”。这是我写完此篇调查报告仍未释然的困惑。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编. 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资料汇编. 内部刊物,1997.
2.六枝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六枝特区志.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吴秋林、伍新明. 梭嘎苗人文化研究——一个独特的苗人社区文化.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4.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 节日文化论文集.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 .
5高丙中.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 郭于华主编. 仪式与社会变迁.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本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批准号:01AA02)成果之一。部分内容曾在2006年12月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中涉及过。
[1] 需要说明的是,村中多数人都会唱这种山歌,熊光禄也会唱,但离开了“跳坡”那种特定情境,对着我们这些局外人,他们不好意思唱,熊光禄就“讲”给我们听。稍后,我们在村子里待的久了,才有机会听年轻人唱。后来,我们恳求杨朝忠老两口给我们唱他们年轻时唱的山歌,他老伴不好意思开口,只好杨朝忠一人两角地唱给我们听,如上文所引的“进门歌”。
[2] “米拉”为苗语音译,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巫”的角色。
[3] 相关的学者论文,可参见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节日文化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1]
下一条: ·[袁学俊]七月七:民间节庆文化的抢救
   相关链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
·[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汤英]黔西北纳雍县穿青人“庆五显坛”仪式调查报告·[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
·邹明华:正视节日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
·[田兆元 游红霞]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讨传统节日文化·中国民协:关于成立“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
·[邹明华]节日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纽带·[郑亮 王艳花]诺鲁孜节日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