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杨秀]黔西长角苗节日文化变迁的两个案例*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6 | 点击数:15404
 
 
严格意义上讲,“跳花节”这天的跳花坡活动更接近当地传统的“跳场”习俗,而不应该将之纳入到传统的“跳坡”习俗中。政府部门将不常有机会举行的不定期的“跳场”仪式放到每年都有的“跳坡”习俗中,并以“节”强调,张显这一习俗特色,使“跳场”仪式每年都有被表演的机会。他们这样做,也许出于“捆绑销售”,强化民族文化特色的考虑,现未可知,也许在以后的考察中能有机会听到他们真诚的解释。现在,在“跳花坡”习俗被越来越多的局内外人称呼并认可的既成事实面前,而且其活动时间又确实在“跳坡”期间,鉴于此,这里暂以将错就错的处理方式,将“跳花节”活动作为“跳坡”习俗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形式上之“新”表现在如下几点:一、它是有组织的;二、它是集中于某一处进行表演的;三、“跳花坡”之“跳”可做“跳舞”解。
 
将上述跳坡习俗中前后两期的内容,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显著不同,现用表格对传统的跳坡习俗与后期跳花坡习俗中新增的“跳花节”内容做一简单对照。
 

类别
传统散在的“跳坡”习俗
新式集中的“跳花节”习俗
时间
正月初四到十四
正月初十
地点
散在的“坡”上
集中于“跳花场”;另栽有花树
表达方式
随心即兴唱歌、吹芦笙等“表现”给“自己人”看;“跳”无“跳舞”意
事先排练的歌舞等“表演”给“外人”看;“跳”可指“跳舞”。
主要内容
青年男女游乐、“谈爱情”
男女青年、学生歌舞等依次表演;另有“拔河”节目;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参与抢“花线”
参与方式
无人组织,自由依俗活动;无“出场费”
有专人组织,编排节目单;给“出场费”

 
 
(二)端午节习俗仪式及其变迁
 
由考察知,长角苗人过端午节时,与过其他节日一样的习俗是:要比平时提前一点吃晚饭,以示家人勤快;晚饭要丰盛一点,以示生活富足;要追思祭祖,在晚饭前举行“叫魂”仪式,即逐一喊祖先的名字,请他们回家歆享子孙的供祀。除此之外,长角苗人还有独具“五月五”特色的节俗活动。特色之一主要体现在祛病除祟习俗方面,之二则可以概括为长角苗版的“情人节”模式。下面分别做进一步的扩展说明。
 
其一,祛病除祟习俗
 
每逢“五月五”这天,长角苗人每家都要在门上挂艾蒿和另一种叶子像苞谷叶那样的、有臭味的植物“绷跌”(苗语音译),据说,蛇不喜欢这两种草的味道,门上挂过它们,就可以避免以后蛇进家门了。有的人家还用雄黄酒避蛇进屋,具体做法是,用手指蘸上雄黄酒,再不断地将之弹到屋中地上。用这两种方法避蛇的同时,其他邪祟之类不祥的东西也会同时被拒之门外。这些仪式侧重体现的是长角苗人的除祟意识。另一种具有祛病意味的习俗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个是给小孩子戴辟邪物求健康平安习俗;二是上山游百病习俗。前者所说的辟邪物是用“绷跌”的根做成的。具体做法是,把“绷跌”的根切成一片片的,再用线绳把这些薄片串连起来,给小孩子戴到脖子上和手腕上。依他们的解释,小孩子戴了这种特制的“项链”和“手链”,出门就不会遇到蛇,也因此免受蛇的惊吓;同时也可以防鬼等近身。后者的游百病习俗是指“五月五”这天,小孩子们会跑到山上去,到处找各种野果吃。他们认为,小孩子们在山上往来奔跑这种“游”的行为本身,可以舒活筋骨祛“百病”,此日所吃的野果也被视为具有药效功能,类似于我们当下流行的“药膳”之说。同样是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当地识草药的人也会在这一天上山采药,据说药效会更好。
 
根据上述“五月五”节俗内容所示,可以说,避蛇是人们此时诉求的主题之一。结合当地“五月五”前后湿热的气候条件来看,这正是适宜蛇生存“活跃”的时节。在长角苗人的信仰中,蛇是一种灵异之物,被赋予了传递不祥信息的“信使”的角色功能。如果蛇进屋了,就意味着这家要死人或畜之类的。具体将发生什么程度的灾难,可以通过烧蛇来判定。他们将蛇拿到三岔路口,用火烧它,如果蛇被烧死时蛇身蜷曲,则预示着灾难不严重,至多家中会有个鸡鸭猪狗类亡失之患,或者家人生点小病之类,无大碍,基本不用理会;但如果蛇死时蛇身挺直,则是大灾难的预兆,可能会有牛马类大畜或家人伤亡之类事发生,要赶紧请米拉[2]到家中作法解难。米拉常常将这种信息的“发布者”确定为祖先。祖先被后人慢待冷落了,没享受到必要的祭祀之供,或者是后人做事不淑有违祖德等等原因,致使祖先发怒,派蛇进家传递警告。收到“传票”的家人就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不再触怒祖先,必要时,还要按米拉指点,祭祖讨饶。了解了长角苗人这样的信仰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在“五月五”习俗中对避蛇主旨的一再强调了。
 
其二,长角苗版的“情人节”
 
长角苗人传统的“五月五”习俗主要是上述内容。据熊光禄等人提供,大约在1990年前后,五月五这天,在同样是长角苗人聚居的小兴寨有一个小伙子,拎了一台很“现代化”的录音机和一个扩音喇叭来到附近的山上,和长角苗的青年男女一起在山上玩闹。当时录音机里放的是小兴寨一个唱歌很出名的小伙子的歌,主要是情歌类。那些人就边听边学唱,持续了近一天。此后,每年的五月五,都会有盛装的姑娘小伙相约着到山上对歌、聊天,结识新朋友或者试探意中人的心迹。这一新的节日活动,类似于跳坡习俗中的对歌、围炉夜谈等习俗。
    毋庸置疑,这一对歌等习俗是“五月五”节俗中新的增殖点,不仅吸引了长角苗的青年男女积极参与,还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可与驻足观看。用在省城贵阳读过中专的长角苗小伙子杨光亮的话说,这是他们长角苗年轻人自己的“情人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1]
下一条: ·[袁学俊]七月七:民间节庆文化的抢救
   相关链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
·[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汤英]黔西北纳雍县穿青人“庆五显坛”仪式调查报告·[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
·邹明华:正视节日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
·[田兆元 游红霞]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讨传统节日文化·中国民协:关于成立“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
·[邹明华]节日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纽带·[郑亮 王艳花]诺鲁孜节日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