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新式集中跳花坡习俗
1990年代中期,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开始动议筹建,这个生态博物馆以长角苗人聚居的12个寨子为依托点,对长角苗人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给予了极大关注。稍后几年,国内又兴起了民俗文化等旅游热,各地文化、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挖掘本地区的“旅游资源”,长角苗社区独特的人文资源,被有关部门作为品牌文化向外宣传,以兴建“民族村”带动旅游经济。在这两方面的持续影响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游客纷至沓来,感受长角苗人的“现在”。
我们在长角苗社区经过近三个月的深入调查,才从熟悉了的访谈对象那里一点点地探知到,长角苗人展示给外人的部分“现在”并不是其跳坡习俗自身的原初样态,而是经政府部门一些人士的借用、移植,被整合出来的。当地“跳花坡”习俗的这一“现在”就是被整合出来的长角苗人的“传统习俗”。在将部分事象进行还原之前,先来观照一下“跳花坡”习俗的“现在”。这里主要以我们2006年正月在跳花场的参与观察和其他访谈资料为参照。
从我们的访谈资料看,“跳花坡”、“跳花节”和“跳坡”之间原本并没有习俗内容方面的关联。10多年前,政府有关部门对长角苗文化进行特色打造,不仅将长角苗人代代相承的从正月初四到十四的“跳坡”习俗易名为“跳花坡”,还将正月初十定为“跳花节”,组织长角苗12寨青年在“跳花节”当天进行节目汇演,并给发放奖品。这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和演员等都能领到物质报酬。从2006年“跳花节”的活动安排表上,我们看到了分组名单及奖品或补贴明细。依次分有唢呐队、会计和出纳人员、拔河队管理组、导演及支持人、入场人员物资安排及后勤组六组。除了误工补贴和部分奖金外,其他发放的物资有饼干、烟、酒、毛巾和床单等日常消费品。
跳花场地的选定,当时颇费了一些周折。因为政府组织的“跳花节”目的是给外来人看的,这就需要给演员和观众提供足够的空间。刚开始几年,主要是在山上选相对开阔平坦的空地举办。但在2003年底,适合“跳花坡”活动的场地被土地承包者栽上了树苗,每年的“跳花坡”活动过后,都有树苗被往来拥挤的人们毁坏。2006年的跳花场,最初选在博物馆与村寨交界处的“跳花坪”处。这个跳花坪水泥地面,建成于2003年10月,面积为688平方米。有时被作为迎宾表演的场地。正月初十早晨,这里一改往日的安静。寨子内外,人来人往,演员们在家人的帮助下,忙着盛装打扮。外村的买卖人早早地前来抢占地盘,并摆好货摊,有卖水果烟糖、瓜子点心的,有卖各种日用品的,还有带着简易小炉灶油煎洋芋的等等。很快,这些人的队伍就有些规模了,沿马路两侧排出去有几十米远。其他村寨及城里来看热闹的人也陆续前来,各种车不断驶来,其中摩托者居多。跳花坪南侧的主席台上摆放10多个纸箱子、三大桶白酒等物,CD机里传出《两只蝴蝶》、《吻别》和《九月九的酒》等不同年月的流行歌。
这次活动由陇戛寨所属的高兴村村长具体负责。约九点半左右,村长等人来到跳花坪,试图把一棵挂有红线绳和长串鞭炮的杉树“栽”在场地中间,他们将树根部穿过几块空心砖,竖立树干,再用几块大石头堆砌上,树就“栽”好了。关注此次活动的乡书记和区长等上层领导们也驱车赶来。近11点钟,博物馆的牟馆长前来,并与村长就场地问题交涉。牟馆长的意思是,有我们这些学术考察、媒体报导等外来人员参与这次活动,就要展示“原生态”的跳花坡习俗,活动应该到原来的场地举行。村长面有难色,说现场都布置好了,且怕原跳花场地的主人不同意地被借用。交涉的结果是牟馆长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各种车辆人马启动,摊贩们、游客们争相转场。新的场地很开阔,人们把花树栽进土里,并以之为圆心,用绳子圈出一个直径约十五六米的圆形表演场地,绳子由前排观众手握着。围观者男女老少层层站满。场地近百米开外的南北两侧为山地,很适合人们登高远观表演,许多盛装的长角苗少女一排排地站在山上,打着花伞,突显于众多观众中。唢呐队坐在南侧山上,节目开始前,不停地吹打助兴。
长角苗12寨表演队到齐之后,中午一点半前后,村长手持扩音喇叭,要大家安静,并请区长讲话。区长讲完话,宣布跳花节开始。燃放完鞭炮之后,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出场,节目表演就正式开始了。基本上是以各村寨表演队为单位出场,另有学校等表演队加入,表演的节目事先都经过专门的编排练习,演员们都着民族服装,女的头戴缠有毛线的长角,男的头裹黑帕。有男女两排相对跳芦笙舞的;有女孩子们一起边唱边跳的;也有男女情歌对唱的;还有女学生们围着花树跳舞,表演《欢乐苗王》的等等。节目相接中,女主持人熊华艳会用汉语普通话偶尔穿插一句“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或“你们热烈的掌声哪里去了”之类话语,来提醒观众鼓掌等。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歌舞表演结束。人们蜂拥着奔向花树,花树倒地之前,上面的红线绳已被抢夺一空。可以说,这是自歌舞表演开始后唯一的一个群心激动的高潮部分。抢到红线绳后,可以戴在手腕上。据长角苗人说,体弱多病的人戴上这些红线绳,可以除病保健康,爱哭的孩子戴上以后,就会变乖了。抢夺完红线绳,人们很快散开,那棵花树倒在地上,被人随意践踏着,据说,前些年会被人送给婚后不孕的人家中,意为“送子”。
随后,由开始了女子拔河比赛项目。约下午四五点钟,活动全部结束,观众和摊贩们才相继离去。在活动进行中,摆摊人的生意一直不错。出来走动走动,看看热闹,是过年期间闲散状态中的人们不错的消遣;如再能坐下来吃些洋芋,顺便买个实用的或只是喜欢的小物件等就该是享受了。老少都有所乐。年轻人除了这些消遣欢娱之外,还会借此机会发现意中人、互相示好。在货摊旁,我们常能看到,三两个姑娘相跟着,缠着某个小伙子要买粑粑、糖果吃,或者要洗衣粉等东西。远处山上姑娘们的伞旁,也不时有小伙子的身影。这是“跳花坡”活动给青年男女提供的相识机会。
我们在考察后期,逐步弄清了这个新式“跳花坡”的活动仪式基本上是参照当地传统的“跳场”习俗仿制的,借用了“跳场”的主体模式,又在具体表演时加入了部分决策人自创的与时俱新的节目。“跳场”是指周边地区每新开一个农贸市场时,在开始的前三场中,都要请长角苗的姑娘小伙去唱歌、吹芦笙等。届时,要在新场地中央栽一棵系有红线绳的杉树,俗称“花树”,年轻人就围着这棵花树表演。会有许多围观者聚拢来,通过这样的活动,以期生意兴旺。据调查,传统的“跳场”活动中没有如今这些驳杂的表演方式,只是姑娘小伙子都围着花树站好,小伙子吹芦笙,姑娘唱歌,互相唱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