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吕微]民间文学:现代中国民众的“道德—政治”反抗
——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对《定县秧歌选》的研究之研究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18319
 

7 董晓萍:《历史与民俗对谈录──美国历史学家欧达伟来华讲学及民俗考察活动漫述》,《中国民众思想史论》附录2。

8 对欧达伟所确认的含有“隔代冲突”主题剧目的进一步分类:

《杨二舍化缘》【类型A】

《杨富禄投亲》【类型A】

《刘玉兰上庙》【类型A】

《双红大上坟》【类型A】

《打鸟》【类型A】

《搬不倒请客》【类型B】

《蒋士幢休妻》【类型B】

《安儿送米》【类型B】

《金牛寺》【类型B】

《小姑贤》【类型B】

《四劝》【类型B】

《丁郎寻父》【类型C】?

《罗裙记》【类型C】

《高文举坐花厅》×

《兰桥会》×

9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 参见钟敬文为《中国民众思想史论》所作的〈中译本序〉。

12董晓萍:《历史与民俗对谈录──美国历史学家欧达伟来华讲学及民俗考察活动漫述》,《中国民众思想史论》附录2。

13 《定县秧歌选》中的以下剧目反映了意外事件对于婚姻关系的考验:

A《杨二舍化缘》

B《杨富禄投亲》

C《耳环记》

D《双红大上坟》

E《高文举坐花厅》

F《双锁柜》

G《小花园》

H《杀婿》

I《兰桥会》

  这些剧目除了《丁郎寻父》、《兰桥会》,都讲述的婚姻当事人如何严守第一次婚约。一般来说婚约面临破裂的原因主要是当事人的长辈嫌贫爱富(A、B、F、H),或是因为其他各种变故(C、D、E),一般来说,当事人都冲破阻碍,最终得以践履当初许下的诺言。而第一次婚约如此稳定的原因有多种:从一而终的观念(C、D、H);作为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均品貌双全,两相欢悦,一见衷情(A、B、E、F);女方对男方未来社会地位的期望(G)。但此定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经常有两种以上的原因支持着第一次婚约的稳定。欧达伟认为,定县秧歌“强调信守道义,包括在任何情况下遵守诺言。”而“信守道义的默契,建立在双方关系平行的协议的基础上,出自男女平等的意识。”可能并非如此。实际上,像“好女不备双鞍子,好女不嫁二夫郎(男)”(《双锁柜》、《兰桥会》),“我本是个贞节女,我死在×家门来决不另嫁人”(《双红大上坟》),“虽然丈夫年纪大,抓髻夫妻咱不嫌”(《兰桥会》),“使钢刀锉不断好亲戚……许了××我跟××,除了××谁我也不愿意”(《双锁柜》)和“我落个贤惠你有名”(《杨二舍化缘》、《杨富禄投亲》)这样的话多次出现在剧目中。上述剧目中的主人公特别是其中的女主角之坚守婚约往往有情感和名声的多重考虑。据此,传统观念对美满婚姻的看法是:建立在品才貌基础上的笃厚情感,尽管这婚姻可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定,仍然可能得到男女双方的认可。财富是婚约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父母担心女儿嫁到穷家“必定受穷”,《双锁柜》),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一个阶层流动相当活跃的社会,光有“财”而没有“才”,“财”也是保守不住的;而有了“才”,没有“财”也可以得到“财”。因此,女方特别重视“郎才”而不认可父母“嫌贫爱富”的一时短视。《双锁柜》中璞姐的一段话最能反映这种思想,她举历史上许多名人的例子说明,人穷不得志只是暂时的,有才之人终将成大器,可以托付终身:“天讨的千家白饭,夜晚灯下念文书。到后来得了一品首相,凤冠霞佩刘千金( 63页)。”《借当》中也说到:“人有人才貌有貌相,将来读书得一官半职。”至于《白草坡》说到:“龙行虎步君王相,必定久后把极登。”《刘秀走国》说到:“他长的天庭饱满多主贵,地河方圆福禄增。两耳垂肩福不小,久后必定把基登。”也是借助对于真龙天子的预期,托付终身,观念还是一致的。多数情况下,由于双方均对对方的条件感到满意,所以,第一次婚约就似乎能“建立在双方关系平行的协议的基础上”,因而使得信守道义成为应然的行动。但实际上男女之间的协议仍是以女方对于男方的依附为前提的。剧中男方往往称女方为“贱人”(《杨二舍化缘》32页)、“蠢才”(《双红大上坟》468页),即使夫妇感情甚好,而这正反映了农民对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的不同理解。如果第一次婚姻不能达到理想,男女双方特别是男子的品才貌中的某一种因素(如年龄、相貌)实在不班配,其中之一方追求更为满意的对象,民间也不会十分苛责,而是对于“见异思迁”取同情理解的态度(《兰桥会》、《双锁柜》)。

14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五〈怨恨与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5 拙作《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2 期。

16 拙作《民:作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对儒学价值论的一项讨论》,未刊。

17 余英时:《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8 【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25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9 鲁迅:《女吊》, 《鲁迅全集》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0 参见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五〈怨恨与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下一条: ·[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