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宗迪]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吗?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14522
 

  导读:一种文化及其思想要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主流,起码需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这种思想应关怀民众平凡甚至琐碎的世俗生活,对民众关心的诸如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等问题做出解释,为民众提供精神上的归宿和依托,惟其如此,方能令民众心悦诚服。
  第二、这种思想应有完善有效的传播渠道,即宣教手段或学校制度,尤其是地方学校,并有适合民间大众理解能力和趣味的宣传形式,以将此种精神广播民间。
  第三、这种思想应能够贯彻于国家基层的行政机构及其事务,通过对民间社会及其生活的参与,对民众精神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想说明,在这三个方面,儒学在历史上一直都不长进,其作为甚至还不如外来的佛教,儒学何尝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主导地位?

  一旦将“儒学主流”的神话消解,所谓“新儒家”和“国学热”实际上就成了可鄙的自慰和可耻的虚张声势。


  正文

  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而以之为精神核心的文化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似乎早已成为公认的常识,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平民大众是一个民族人口的本体,民间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本体,那么,要想判断一种思想或文化精神是否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就不能仅仅依据它在思想史或经典文化史中的地位进行判断,而要看它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即其精神是否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民间文化?

  它的一系列仪典、制度、信念是否为广大民众所奉行和信从?它是否为各种民间文化事象如节日、巫术、歌舞、戏剧、传说、仪式、口传文学以及民间宗教、民风民俗等提供了大量的内容母题和形式模式?一种文化精神或思想体系,只有当它扎根幽邃的民间、流布广袤的俗世,与民众的生活血肉相连,才庶几称得上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主流。那么,儒家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的命运又如何呢?

  “儒家主流论”的最有力证据是,儒家,早在汉武帝时代,就被定为一尊,而历来的主流知识分子又一直以儒学为正统之学,儒家的独尊地位虽偶或受到法家、道家、玄学和佛学的威胁,但却并未被从根本上动摇,而后来在科举制度中,儒学又被定为知识分子的必修甚至是唯一的课程。儒学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的文化,即主流文化,然而,主流文化是否就等于文化主流?

  这在许多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因为人们相信,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就是其统治思想。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来的,是以特定的西方思想文化为背景的,至于他是否适应于中国古代社会,则并非是不言自明的。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一命题的成立并非无条件的。马克思是立足于其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殊背景提出此一命题的,基督教是西方中世纪的统治阶级思想,由于教会的大力推行,遂成为西方社会的统治思想。但这一命题并一定适应于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东方儒学。

  这一命题要能够成立,即统治者的思想要成为占统治的思想,就首先要求其思想普及民间,深入人心。一种文化及其思想要做到这一点,起码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这种思想应关怀民众平凡甚至琐碎的世俗生活,对民众关心的诸如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等问题作出解释,为民众提供精神上的归宿和依托,惟其如此,方能令民众心悦诚服。

  第二、这种思想应有完善有效的传播渠道,即宣教手段或学校制度,尤其是地方学校,并有适合民间大众理解能力和趣味的宣传形式,以将此种精神广播民间。

  第三、这种思想应能够贯彻于国家基层的行政机构及其事务,通过对民间社会及其生活的参与,对民众精神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想说明,在这三个方面,儒学在历史上一直都不长进,其做为甚至还不如外来的佛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刘宗迪]人类学:科学性及其障眼法
下一条: ·[刘宗迪]民居:他人视野中的家园
   相关链接
·[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以清朝杨炳《习武序》为个案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
·[韩顺法 李柯]主流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孟令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与儒学研究》·[张举文]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中国文化遗产:英姿飒爽走向世界
·[田兆元]论主流神话与神话史的要素·[盖琪]网络文艺的主流化与新格局
·漫谈中国文化中的“鸡”·“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上线 打造优质中华文化展示平台
·[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谈中国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