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
  作者:汤亚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30 | 点击数:28295
 
 
记谱与记谱法
〈定义〉
记谱(transcription)和记谱法(notation)都是用书面表现音乐。记谱是记谱法名下的一个下属门类,二者在图像形式上很相似、甚至一样,这就需要从功能上加以区别。用西格的说法,二者功能上的区别是:记谱是描述性的,为分析者所用,因而是客位的;记谱法是规定性的,为表演者所用,是主位的。他用了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明:“(记谱法是)你怎样使一首曲子发声的蓝图;(记谱是)对任何音乐的一次表演实际上如何发声的报告。”
民族音乐学的transcription 不同于相关学科的用法。在欧美古典音乐研究中,该词通常指从一种记谱法转写为另一种记谱法,即译谱,在写谱中不听实际声音,而是基于一音对一音的替换。在视唱练耳中的听写记谱 (dictation),是指写下实际听到的声音。
记谱法是指一种书写图像体系,表现音高、节奏、及其它音乐特征。虽然记谱法的上述定义适用于各种文化,但它是基于欧洲的音乐经验的,无法表现世界多样性的音乐。
按照<<新格鲁夫辞典>>,记谱法可分为六大类:字母谱(如印度用梵文或泰米尔文记谱);文字谱(如中国的律吕字谱);音节谱(如中国的工尺谱);图像谱(如中国西藏的央移谱);数字谱(如简谱);混合谱(如中国的减字谱)。
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传播音乐的非图像体系,其中包括:1)听觉体系,用其它风格化的声音表现乐音,如用拍手的音型表现鼓点;还有浯音体系,如说或唱音节,表现亚非一些文化中一的乐器声音。2)视觉体系,如爪圭的手势表现锣的音高;印度吠陀经诵唱中表示音阶型和旋律型的程式化手势。3)运动或舞蹈体系,一系列身体动作起了重要作用,如古埃及、格利高里圣歌演唱中用手的动作向歌手提示音高和旋律轮廓。4)触觉体系,如非洲鼓手在学徒肩上敲击鼓拍。此外,非图像记谱法也许还包括建筑上的、地理的和宇宙的体系,对音乐表演产生规定的影响。
 
〈历史概述〉
跨文化的记谱起初是殖民者展示异国情调的感官体验的工具,但从17世纪起逐渐转变成支持科学理论的记录形式。起初记谱是说明普遍主义理论的手段,渐渐演变为发现文化多样性的工具。霍恩博斯特尔和亚伯拉罕在20世纪初提出了标准化记谱的格式,形成了一种音乐国际音标,本世纪大部分时间内,几乎每种音乐都用它来记录。从理论上理解记谱的发展,则是吉尔曼(B. I. Gilman, 1852-1933)和西格(C. Seeger, 1886-1979)的功绩,而由西格定名为描述性和规定性的记谱。20世纪末,出现了第三种倾向,离开客观主义的、跨文化的发现程序,即从一种文化内部所见到的概念化问题出发(主位),将其翻译成一种更广泛的、可进行跨文化对话的东西(客位)。
早期的记谱都是用欧洲记谱法,因为这是当时唯一可用的技术。哲学家、数学家麦塞纳(Marin Mersenne, 1588-1648)分析音程的数学关系,采用比较记谱法,比较加拿大印地安人歌曲。他强调类似性,支持物理普遍主义的理论。(谱例一)卢梭则认为音乐不仅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其效果不只是物理声音,更是一种“记忆信号”。不同文化的人对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方言”反应不同。为证实这一点,他记下了中国、波斯、美洲印第安人及瑞士的民歌,展示文化的多样性。(谱例二)
方法上的发展与改进。随着测音技术的发展,对专用欧洲音乐概念和工具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维约托(G. -A. Villoteau, 1759-1839)第一个设计特别符号来克服西方记谱法表现音程的不足。例如:b是ь1/3音,b是降2/3音,x是升1/3音,#是升2/3音。(谱例三)
19世纪末,语言学(philology, 即一种历史和比较的语言学)成就很大,是一门很有威望的学科,为其它学科树立了榜样,也对音乐和记谱的不同文化间的研究产生过特别的影响,即通过博阿斯、施通普夫和埃利斯形成了跨文化音乐研究的新视角。博阿斯19世纪80年代曾在柏林研究语言学,认识到语音记录是基于欧洲文化的。他曾同施通普夫合作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和音乐并记谱。而施通普夫则借用语言学的发现程序,发明了一些不同于欧洲音阶中音程的记号,例如+代表微分音音高的微升,。代表下降。这一发明后来启发了霍恩博斯特尔的范式。
但真正的突破是语言学家、数学家埃利斯,他研究非欧洲音阶,用他发明的音分制来测量。语言学对他的音阶研究有很大影响。他试图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体系,给许多音阶1/4音平均律形式,即50音分,后来被霍恩博斯特尔等人采用,如用+、-表示欧洲半音之间的音高差异。
吉尔曼,哈佛大学的音乐心理学家,在记录祖尼(1891)和霍皮(1908)印第安人歌曲时,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记谱,一种是对多次表演的记谱或“观察理论”的记谱,另一种是对一次表演的记谱或“观察事实”的记谱。这预示了后来西格的规定性—描述性记谱的区别。他既用了传统欧洲记谱,根据欧洲人第一印象记下歌曲,也按测音观察并记下同样的歌曲。后一种记谱法用了复杂的等距1/4谱表,扩展到45行。但太精确、客观,反而模糊了音乐性。另一极端是费尔莫等人的记谱, 旋律很清楚,但歪曲了音乐的真相。(谱例四)
霍恩博斯特尔范式。霍氏与亚伯拉罕的方法(1900)是上述二者的折衷,音乐可读,又客观精确。他们是客观主义的,根据表演录音记谱,但又离开了客观主义,表现在:1)强调音乐的重要性;2)给记谱者的音乐印象以特别价值,有时会不顾客观侧量。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套音乐的国际音标,在比较音乐学内标准化地表现乐音,并非要编出一套记谱技术。他们的体系的主要精神被20世纪大多数记谱者接受了。他们采用的是一套经修改的标准欧洲记谱体系,异文化的声音必须适应其表现逻辑,意味着要以欧洲的标准来衡量。
 但该体系运行良好,部分是由于欧洲记谱法所用的许多音乐表现原则广泛适用于多种文化的音乐(如音高、音程关系比较、成比例的节奏组合)。总的原则是尽量忠实地记录,尽量用常规符号,新的符号也要简单易记。并对传统欧洲记谱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所设计的新符号如:+和-分别表示半音之间的音,如在谱上不断出现,则可写在谱表的调号中。。表示假声、自然管乐声、击锣声等音色;更特别的音色则用x或其他符号,如击鼓边的音色时使音符符杆向上,击鼓心时则符杆向下,手掌击鼓用。,手指击用^,都在音上标出。重音符号是〉:弱重音()),中等重音〉,强重音〉〉,都在音上标出。
 
随着录音的发展,作为传播音乐信息的记谱的地位动摇了。但记谱的数量仍在增加。在美国产生了一种统计分析的记谱,即对大量的记谱进行定量分析, 从登斯莫尔(20年代)、经赫尔佐格(30年代)、直至梅里亚姆(50年代)和洛玛克斯(60年代)。
录音技术与测音。录音技术改变了记谱,既帮助了、有时也歪曲了对真实声音的记录。录音室审美趣味也导致所录音乐不同于现场所录。民族志电影进一步诱惑作者改编音乐事实、以适应技术和欧美戏剧趣味。此外还用电影、电脑、电子等手段帮助测音、测节奏。
自动记谱。自动记谱仪最早发明于19世纪70年代,后来不断有人运用和改进,但运用最广泛的是西格的记谱仪(melograph),可在16毫米电影胶片上同时记录音高(上部)、振幅(音量,中部)、泛音频谱(下部)的图像。(谱例五)
尽管记谱仪有微分析的价值,自动记谱的效果很古怪,音乐性融入音响细节的海洋,客观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淹没了音乐性。复杂的细节对音乐信息无用,记谱仪使用代价高、故使用有限,所以这种技术短命。但电脑记谱是希望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下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下)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方法问题·[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张多]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