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
  作者:汤亚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30 | 点击数:28293
 
 
七类声音
卡鲁利人区分出七类声音:1)喊叫名字的声音;2)噪声;3)无意义的单纯声音;4)当地的语言声音;5)口哨声;6)哭泣声;7)歌唱声。
铃鸟有两类鸣叫声:类似于以上1)喊叫人的名字;5)吹口哨。前一类声音将铃鸟tibodai这一名称与tibo, tibo, tibo, tibo的鸟鸣拟声词联系起来,一种颤动式的歌唱声。后一类声音则更有意义,所谓鸟的“口哨声”被当作是一种特别的精灵,即死去的小孩的精灵。这样,鸟鸣不仅是自然的,也是死者与活着的人二者的交流。鸟鸣和声音类别成为这种交流有力的中介,联系着声音类型和社会的文化精神及情感。
 
表演
击鼓是整个夜里主要仪式的前奏,下午要持续四、五个小时。由一至五个穿着表演服装的舞蹈者连续表演。舞者分成两组,站立在长形房子两头,相距60英尺。先于原处表演,上下跳跃。鼓声“硬”起来的时候(即开始强烈有力地律动),两组舞者便沿着走廊对穿,交换位置,再返回原处。若鼓声不“硬”,表演者便停下来调整蜂蜡,如同前面制作鼓时那样调音。调音的时间比实际演奏时间还要长。最重要的还是调整蜂蜡和给鼓“喂”生姜。
调音或练习击鼓时,不能站着不动,而要上下跳跃,左右摆动,保持运动。击鼓必须用整个身体去感觉,决非仅仅用手腕和手掌敲击鼓面。一般左手执鼓,身体上下移动时,左手操纵鼓,让右手在摆动中击鼓,手腕稍稍运动。笔者在学习击鼓和舞蹈时,老师总是强调应该在上臂和胸部感觉律动,而不仅在手上和手指上感觉。
复杂的动作联系着舞蹈的概念和服饰的性质。舞蹈也是源于一种大杜鹃鸟,这种鸟在瀑布边的岩石壁上筑巢,鸣叫声如wok-wu,鸟上下跳跃,落下时停在第一音节wok上,向上跳起时是停在wu上。因此舞蹈者必须像这种鸟一样,在瀑布前上下跳跃。他们身后的棕榈叶似的饰带,在舞蹈中发出瀑布般的流水声,鼓声即像大鸟在瀑布前的鸣叫声。
动作和服饰加强了击鼓的效果,使观众怀旧,伤感,沉思,有时也使他们感动而流泪。
激起观众情绪的过程取决于鼓声“强烈”与否,那是审美激情的中心。具体地说,鼓声在人们内心不再被听成杜鹃的tibo, tibo时,而是听成一个死去的孩子在叫父亲dowo, dowo(爸爸,爸爸)的时候。这是卡鲁利人完全被声音吸引的时候,正是这种“强烈”的鼓声,使听众想起死去的孩子并掉泪。
鼓声动人的一个原因是,多个鼓的织体创造了音型与固定低音移动的声音气氛。卡鲁利人也能理解齐奏的概念,但无专门名称。他们认为这种齐奏声音在雨林中找不到,因而不自然。卡鲁利人的声音概念不是线性的,即一个声部独立地跟随另一个声部;而是分层的,一个声部在另一个声部之上。
正像在卡鲁利人的材料和文化含义中建造鼓声,表演目的是具体体现他们关于声音及其感染力的意识。物质不仅仅融合着意义,也创造一个表演场所,让那些意义积极地表现出来,让大家再度共同来证实这些意义。
 
隐喻
卡鲁利人比喻的纵聚类可以归纳如下:
1是人的身体;
2鼓声是大杜鹃的鸣叫;
3鼓的律动像是丛林狗的心脏在跳动;
4鼓声像孩子那样说话;
5鼓的律动必须像水一样“流动”
6鼓的律动不是独立的(鼓声按照卡农式密度的层次进行,无论是一个鼓还是多个鼓,都不中断,且层层重叠起来,上面是音型,下面是固定低音);
7鼓声的意义不仅仅在表面的声音,而且在于内在的声音,且有多重反映(如常常反映杜鹃叫声,即死去的孩子的叫声;最能感觉到的是反映在基音上的八度音——即第一和第三基音;此外还有一个内在的音乐性的五度声音,来自强烈的第二泛音);
8)鼓声必须“硬”(歌声不“硬”,即无高潮,便不能催人泪下。这是一种“硬”的审美观)。
 
上述八条,可以说,鼓声意义是由社会创造的,由理解鼓声各种意义的人共同欣赏,其中最重要的是鸟的中介。舞蹈就是鸟的上下跳跃,以及瀑布边大杜鹃的形象。服饰象征羽毛色彩。
为什么是鸟呢?正是因为鸟的二元象征才使心灵有想象的可能。因为卡鲁利人认为死者化作鸟、又出现在树梢上,鸟的鸣叫声既是鸟类存在的体现,又是死者以鸟的形象同人的对话。鸟声如鼓声,充满了内在深层的含义,死去的孩子的声音就在鸟鸣声中,即在鼓的律动声中。
 
分析与综合:声音与意义
如何创造、倾听、感觉鼓声的力量,正是了解如何成为卡鲁利人的核心。击鼓不是表面的行为,而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加入进去,就是通过激起卡鲁利人的最基本的审美方法来解释鼓声:找到“内层”,观察“硬化“,感觉“流动”
──摘译自《象征与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下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下)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方法问题·[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张多]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