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
  作者:汤亚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30 | 点击数:28298
 
〈实例一〉
分析表演可以系统地研究参与表演的人,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所产生的声音,并可就事件提问。借用新闻学的6W:谁(who)参加,发生在何时(when)、何地(where),表演什么(what),怎样表演(how),为什么表演(why),音乐对表演者和观众的效果是什么(what)。who描述人,what, how描述声音,when, where描述背景,why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当前直接的背景。但不同的研究者侧重点不同。
美国中西部大学城的一次“雷吉”(reggae)音乐会。音乐会在城内唯一的夜总会举行(where)。观众(who)分若干组,男女都有,大学生年龄,白种人,穿着随意,都坐在桌边聊天。一支当地乐队(who)奏乐(what)打发时间,并以此激发观众情绪,为主要节目制造悬念,同时也以其表演才能吸引观众(why)。雷吉音乐家——一群美国黑人(又是who)进场后,牙买加音乐(又是what)表演开始,观众热烈欢迎。在音乐家与观众的融洽气氛中舞蹈开始,观众鼓掌。表演结束后,音乐家同观众谈话,然后大部分人离场回家。
除了静观外,你还可以向其他观众了解有关表演者、观众和背景的情况,如可从中得知:这支雷吉乐队是来访乐队中迄今最好的;观众大多是大学生;虽然这里声音嘈杂,但却是城里唯一接受外来表演的地方;周四晚上很乱,本该是周六演出的。这些关于人、地方、时间的信息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但却可同其他类别的人、地方、时间一起形成一种体系,来表明所发生事件的意义。这是结构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意义在于它们同其他事物的关系。若你再同社区其他人谈话,便可以揭示出一套当地类别的二元对立。观众(who类型):大学群体相对于当地青年、尤皮士和老人。表演空间(where类型):歌剧院、图书馆、教堂或联谊会都不演雷吉音乐,它们各有自己的乐种和观众。时间(when类型):不同的晚上有不同的音乐会。音乐家可在不同乐队演出不同音乐,观众也可听不同的音乐。但大学生很少参加专业联谊会,儿童也只参加图书馆为他们举办的活动,离校园较远的乡间小吧,学生很少光顾,不同教派的信徒则参加各自教堂的音乐活动。
表演—观众—表演时间和地点构成了社区音乐的全景。然而场所、时间和观众各有自己相对应的音乐。如在大学音乐厅、夜总会、联谊会、郊区小酒巴可以表演爵士乐,观众有不同年龄、性别和背景的。但其他类别的音乐严格区分不同观众、场所和音乐风格。这样坚持研究,便可开始写一部社区表演民族志了。当然还有表演者的视角以及其他同表演相关人士的视角。此外,地方化的音乐事件也许是更大的经济、社会、政治等过程的一部分。
〈实例二〉
音乐民族志比较通行的格式可见费尔德的“作为象征体系的声音:卡鲁利人的鼓”1982)一文,分作以下几部分:
1)文章宗旨和方法:探讨声音如何表达深层的情绪,以音乐符号学探讨形式与社会意义的关系、作为交际行为的音乐表演。
2)地理、历史和民族背景。
3)对鼓本身的描述及鼓的文化意义,包括鼓的形态、名称、社会地位及性别禁忌。
4)声学测量结果的描述及记谱。
5)制作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6)声音类别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7)对表演的描述及表演过程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8)与鼓相关的隐喻及其文化意义。
9)结论:创造、倾听、感觉鼓声可以了解卡鲁利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审美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下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下)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方法问题·[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张多]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