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民族志
〈定义〉
民族志是写人的 (原文ethnography中,ethno- 意为“人”,-graphy 原意为“写”), 而记谱只是写下声音。音乐民族志也不同于音乐人类学,不是从理论上探讨音乐文化,而是具体描述音乐文化,包括声音的构思、创造、欣赏、影响个人/群众/社会的过程。是在田野工作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对事件—人类的音乐活动、而非仅仅对声音作分析性的记录描述。
关于音乐的总的定义必须包括声音和人两方面。媒体播送的只是音乐的声音,并没创造音乐,创造音乐的应是人。音乐也非大自然的副产品,不是“普遍的语言”,而是如同食物和服饰那样扎根于特定人类社会的文化之中。音乐是一种沟通体系,涉及一个社区的成员之间为沟通而创造的有结构的声音。如布莱金所称“由人组织的声音”。梅里亚姆则认为音乐涉及人的概念形成和人的行为、声音以及对声音的评估。音乐是一种沟通形式,如同语言、舞蹈及其他媒介。然而音乐有自己运转方式。如何区别人所组织的不同声音,如怎样区别说话与歌曲、音乐与噪音等,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看法。音乐作为一种沟通体系的定义,强调音乐由人创造、为人服务,不仅研究音乐的产品—声音,还要调查声音同表演者和观众的相互影响。
〈历史概述〉
音乐民族志思想的来源和方法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启蒙时期。早期航海发现和殖民远征时代对异国音乐的记载仅是泛泛描述,缺乏概括。是卢梭奠定了今日音乐民族志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对中国、波斯、瑞士、加拿大印第安人等音乐的记谱,他得出两条重要结论:一是音乐的规则,即音乐的物理法规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二是音乐对人的影响不止限于声音的物理影响,音乐的影响也来自习俗、环境,并能产生各种联想,即音乐是一种记忆信号。
(二)19世纪的科学时代。随着欧洲同外部世界接触的不断扩大,人们面临着人类文化与音乐的多样性,这就产生了如何分类组合这些文化的问题。于是人们强调19世纪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调查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二是把不同的风格加以归类。两个问题的解决都是要把各种不同的音乐传统按一定格局组合起来:历史的(时间的)格局和空间的格局。
当时一些研究按卢梭传统探讨音乐对人类的影响,用进化论框架组织知识, 认为非西方社会对音乐舞蹈有一种“原始的”亲和力。典型的如沃勒舍克(Richard Wallaschek)的《原始音乐:蛮族音乐、歌曲、乐器、舞蹈和哑剧的研究》(1893)。作者认为音乐同生活有密切关系,在“生存斗争”中,善长音乐的群体比不善长的更具竞争力,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法则适合于解释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尽管博阿斯对进化论提出今人信服的批评(1896) ,比较音乐学还是坚持进化论的解释达半个世纪之久。
如果音乐史不能用进化论模式看清楚,另有两种方法可以整理全球多样性的音乐。二者都强调历史。一是研究音乐特点在空间的传播,把多样性组织成历史格局;另一种是定义文化区,把多样性组织成大于社区的地理区域。
建立音乐区的目的是概括大于部落或社区的地理或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如可按若干不同准则—语言、物质文化、生态区或音乐风格,将美洲几千个土著社区归结为几个大的群体。界定一个音乐区常常要确定广泛分布于该地区的某些特征出现的频率,这就需要取样。音乐区研究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概括风格,研究各群体风格间的历史关系。缺点主要是强调类似而忽略了差异,区分与取样的准则五花八门、今人难以适从,而且泛泛比较也无助于深入理解音乐对社会的意义。如赫尔佐格(1936)、内特尔(1954)、洛玛克斯等对印第安人音乐区的划分。
另一种方法强调多样性和理解,不强调类似性和历史关系。每种音乐传统被看作一个单元,把表演特征和音乐概念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这种方法更适合于音乐民族志。这就要求深入调查音乐传统及其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如斯特兰韦斯(A. H. Fox Strangways)的〈〈印度斯坦的音乐〉〉(1914)。
(三)1930年代以来的音乐社会学思想。音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认为,音乐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因此音乐风格可取决于生产手段的组织。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这一思想一直是音乐研究、尤其是对复杂的工业化社会的音乐研究中的强大力量。韦伯(1930)提出了思想的反作用力,物质由思想创造。音乐是社会思想或文化精神(ethos) 的一部分,可以驱动经济活动。但英美人类学家对杜尔凯姆的社会学更感兴趣。他们从音乐功能出发,探讨音乐怎样支持或瓦解社会文化体系。梅里亚姆是这一方法的倡导者,提出区分使用和功能,使用是指音乐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它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深层的功能。(1964)如音乐用于治愈疾病,其深层功能便是“宽慰情绪”。内特尔则进一步提出使用和功能的金字塔,底层是音乐的具体使用,中层是“抽象使用”,即对音乐的概括,上层是最抽象的分析,即功能。(198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10-1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