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田野斗牛记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是非与前瞻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9 | 点击数:10725
 
 
2、田野与文本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认识基础是一致的,正如陈泳超所说,“神话研究自然是要落实到文本的,但是必须知道该文本是怎样一个语境(表演)中生成的,这就需要田野的支持。”
但陈连山的不同观点也得到大家认同:“强调田野可能是民俗学、人类学的特殊学科要求,但不是所有人文学科都搞田野、要语境的。精神分析学的神话研究并不要求语境,可是并不妨碍它的学术价值。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的直接田野资料也不够丰富,可是他分析的是神话思维的推演,并不需要太多田野工作。”
施爱东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调和田野与文本的关系:“当我们在进行文本研究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使用的是大量的别人的田野成果,文本研究者通过文本写作者而间接地进入了田野,而且,他间接进入的是不同时空、不同主体思维角度的多维田野,这种文本研究结果可能比一时一地的田野感受更接近‘田野’模型。”
朝戈金则认为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们这里大肆讨论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不会这么出现。例如,当我们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的不是用什么方法,重文本还是田野等等,而是首先想解决什么问题。以我的史诗研究体会而言,进入句法分析和语词分析时,并不过多借重田野资料。而需要对某些文词背后的‘传统性指涉’进行阐释的时候,就非要有田野的基础不可。所以,在实践中,这类问题的‘分歧’并不像在这里所争论的那么对立。”巴莫曲布嫫也持同一观点:“不反对学者的‘策略’抉择,文本研究也好,田野研究也罢,个人的学术路线与学科的发展,皆离不开二者;实现田野与文本的互动则更好。反对‘二元对立’的解析性观照是我的主要意见。”
而陈建宪坚持认为,对一个学科来说,虽然两者都重要,但究竟什么是其研究对象的主体,还是必须详加辨析。施爱东说,“田野作为语境,或说现场性,表演性,也不过是影响文本结构、模式、语言风格等等的一种因素,这些东西应该是通向文本研究的辅助工具,而不会是研究的目的。”基于这一判断,认为文本才是民间文学的本体。
 
3、文本、田野与理论的关系。
 
许多学者都反对文本分析更有助于理论建设的观点。吕微说,“文本出理论,田野却难以生成理论的意见是难以成立的。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不就是出自田野吗?田野固然是个案,那么一个文本也是个案,所以,‘意义’生成的条件并非仅仅出于文本之间或个案之间的普遍联系,也在于研究者主体与被研究者对象之间的关系。只要有这层关系在,那么无论文本还是田野都会出理论,不同的只是各种理论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解释学以来,我们已经越来越把田野也视为一种文本,一种需要我们与之对话的‘活的’文本;而传统的文本也不再固守‘死的’文本的阵地。在解释、对话的意义上,文本与田野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模糊。”
陈泳超也说:“如果以田野为中心,你可能设计出一套理论;如果以文本为中心,你可能设计出另一套理论。我不同意只有回到文本才能进行理论提升。”
高丙中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说明“在田野”甚至可能有更多理论生成的空间,“田野作业在于关注文本与研究者之外的人如何发生关系。单纯的文本研究是比较单纯(简单)的游戏,是研究者(将要成为作者author,权威)与文本的二重格局游戏。通过田野的研究是可以复杂得多的游戏:研究者与文本的博弈×被研究者与文本博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文本的博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研究者与文本的博弈的博弈……
 
4、作品(文本)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定位。
 
刘宗迪说:“民间文学研究者应该时刻记得,他的田野研究的目的在于作品:在田野语境中理解作品,现在的民间文学研究者确实有忽视作品的倾向,从这一意义上讲,我赞同陈建宪的观点。”
高丙中不能同意目的在于作品,认为“目的永远在于人”。
刘宗迪进一步阐释“之所以要关注作品,是因为作品是人自我理解和自我筹划的镜子。作品之所以成其为作品并世代流传下来,说明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民众关注的对象,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个‘视野’,是民众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的视野,关注作品,是深入田野和民众心灵的一个捷径。”陈泳超也认为“人是该关注,但是没有抽象的人存在,我们只能关注人的某一方面,民间文学研究,当然要以作品为主要对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涛]村史:追溯与建构
下一条: ·[柯杨]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
·[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