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何彬]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
  作者:何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5 | 点击数:21681
 

 
 
日本是亚洲国家里较早追随西洋文化的国家,日本社会较早实现了以西洋文化为现代化标准的“现代化”。同时,日本又以注重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特色闻名,无论是物质类的古建筑物和古民居、古迹遗址、还是传统的服装或生活用品和道具、工具、家具(民具类)以及非物质文化类的各种习俗、歌舞、生活技术以及手工技艺等等都有民俗学者对其记述和研究,然后由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对其施以保管和陈列。时至今日,日本各地在不同时期举行多种多样的民间祭祀民间节日活动仍然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注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改历”――明治时期将该国的历法由传统的太阴太阳历即阴历正式改为西历阳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负影响,今日日本社会传统节日的现状,究其变化起始,往往都可追溯到“明治改历”的影响。
1.“明治改历”与传统节日
日本的古历法最早来自中国,曾经长期使用中国的历法。1684(贞享元年)日本首次自己制作出“贞享历”,于第二年开始使用,一直持续使用了七十年之久。但是“贞享历”也依然是太阴太阳历(阴历)。日本的年历中每个月都有一个表现季节特征或该月传统节日特征的和式称呼,如阴历一月称作“睦月”,一般解释为由于正月乃是亲戚们聚集一堂强化相互和睦关系的时节而名;阴历五月称“皋月”又称“早月”,因为旧历五月乃是插植早稻秧苗的时节;十月因神话传说各地的神灵聚会在出云国开会,各地没有守护神而称“神无月”,但是在出云国地区恰恰相反把十月称作“神有月”;十一月由于开始下霜而称作“霜月”等等。由于这种历法依然是依照太阴太阳历法制定的,和中国的旧历相仿,它正确地反映天候季节的变化,但是和西历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偏差。而后,1755(宝历五年)1798(宽政十年)1844(弘化元年)又三次施行“改历”,其目的均在于导入西方天文学计算方法,制作更为精密的太阴太阳历。
1868年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明治政府,大幅度导入西方社会制度以推进日本社会向西方社会制度靠拢的现代化。明治政府于明治五年(1872)十一月九日,颁布第三百三十七号《太政官布告》,宣布日本社会整体废止使用太阴历,正式实施太阳历。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恰好逢西历187311,布告宣布自该日起正式以西历计历,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改称明治六年一月一日。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改历,历史将其称为“明治改历”。
依照政府法令旧历改新历的结果,是日本历史上明治五年的十二月只有两天,明治五年几乎缩短了一个月时间。明治改历是日本当时指向的社会全体“脱亚入欧”目标在社会生活和传统节日方面的表现。改历无疑对日本传统文化各方面带来各种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改历与传统节日的继承之间的关系。
明治改历的布告同时宣布“旧历的诸祭典一律按照新历的日期施行”,于是在明治五年旧历十二月三日,人们就要迎接新年的到来,之后于每年的西历一月一日迎新年、西历五月五日过端午、西历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法事、西历八月十五赏月...。由于西历不能正确反映季节的细微变换,当时农业社会仍然占大部分地区的日本社会的民众,除极少地区完全按照旧历过节或举行祭典之外,多数地区一般节日移到西历举行,而季节性要求较强的诸如盂兰盆节等节日则采取推迟一个月举行的折衷法, 日语称“tu-ki-o-ku-re,意为晚一个月的节日。虽然不是旧历节,但与阳历相比则很接近旧历即接近自然季节变化。至今城市里很多公司夏天放盂兰盆节假,仍然是推迟到阳历八月才放假,称作“迟一个月的盆节(o-ku-ri-bon)”。
日本社会自1873年正式使用太阳历,至今已经过了一百三十多年,日本各地传统的节日的实行日期,多数逐渐从旧历移向新历。改历使这些原来密切反映自然节气转换的节日,与季节感和天候变化拉开了距离。按照西历过年过节的人们,只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或节日仪式的形式和目的,但是逐渐失去了对节日原本拥有的季节变化的感觉。失去了对季节和农业天候关联的传统节日,如果再失去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只是徒有躯壳,其继承无疑会发生障碍。在今日的日本社会,年轻一代往往过节不知节,即过节不知道该节日的文化内涵,品尝节日食物却不知为何要吃这些食品,不了解该食品内涵的民间信仰要素及民族文化象征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日本社会, 作为民族文化浓缩形式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正面临存亡危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彬]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
下一条: ·[萧放]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