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主要利用闽台民间寺庙的签诗资料,分析了灵签贞卜与风水信仰的密切关系。灵签文本中的风水主题,既暗藏了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真实信息,也反映了签诗(或解签)作者的文化认知心态。而抽(解)签者参与灵签文本的风水知识资源或风水吉凶判断的解释和批评的过程,显然刺激了风水信仰与神灵崇拜之内涵的互为触动,不仅使得风水信仰逐渐沉潜为民众的“社会记忆”及文化习俗成为可能,而且使得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化入民众的社会意识结构成为可能。在抽签这种“依附性宗教仪式”中,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功利缠绕成经纬线,共同编织了风水信仰的神圣帷幕。
陈进国, 1970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主题词:寺庙 灵签 风水信仰 社会记忆 依附性宗教仪式
一
灵签,又称运签、神签、圣签等,其主要特点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签或杯筊为工具来贞占吉凶。灵签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产物。 [2] 按《宋高僧传》卷十四《唐百济国金山寺真表传》载,开元时真表曾云其遇弥勒佛,得卜签求戒之制。当时百济佛教与中土连成一气,可见唐代寺庙已盛行求卜问签之俗,并传到了朝鲜。 [3] 到宋代,各种类型的宫观寺庙大多备有灵签,灵签的形式也已基本齐全。如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尚保存宋嘉定年间刊刻的《天竺灵签》善本,图文并茂,有诗文、图解、占卜吉凶判断等。
唐末到宋元时期,福建已有“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誉,彼时言衣冠之盛,必称八闽。随着闽中逐渐由“移民社会”变成“土著社会”,各地兴起了造神高潮,建造了众多的佛道寺观及家族祠庙,这为灵签的编造和普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文献记载推断,宋代闽中已有较成形的灵签了。 [4] 明清到民国时期,伴随着佛道的世俗化趋向,福建的民间信仰更为贵盛,并随着外迁移民朝境外辐射。 [5] 此外,这时期随着各类民俗文化的有机整合,寺庙灵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为满足基层民众的占卜需要,有关民间社会生产 (如农业、商业、渔业、手工业和农副业)和生活(如运途谋事、婚姻生育、居住风水、占病求寿、功名富贵、行旅、争端诉讼、寻人寻物)方面的内容,几乎都被纳入其中。
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灵签占卜活动无疑是晚于风水选择活动的,但风水知识或风水吉凶判断何时何地被纳入灵签文本之中,已很难 (也没必要)作具体而准确的推断了。我们的“大胆的假设”也只能是推测到宋代。据现存的宋嘉定本《天竺灵签》,曾提到“移迁”、“家宅”等事项,如第64签诗文曰:“安居且虑危,情深主别离。风飘波浪急,鸳□各自飞。”解曰:“此卦知荣而辱,故不知其失也,卦象不宜迁居、起造、出入、登舟。” [6] 说明风水选择很可能是当时临安民间的占卜内容之一。 [7] 明清两代既是灵签占卜最为盛行的时期,也是风水信仰最为泛滥的时期,故风水选择与灵签占卜这两种民俗的有机互动和深入结合,大抵也是这一时期。
为何各种灵签会纳入风水知识或风水吉凶判断的相关内涵,用以占卜竖造和丧葬活动的吉凶?风水习俗在各种灵签文本中究竟得到怎样的反映,亦即灵签中的风水主题 (兆象) [8] 是如何反映风水习俗的?冷静地反思民俗文化的这种互融现象及其文化意义,无疑是必要的。诚如人类学者安东尼.泰特罗所云:“文本必然会显示出它表面上试图掩盖的东西。” [9] 本文拟对风水习俗与灵签占卜的相互关系进行文本分析,以期管窥近世中国宗教信仰民俗化的整体趋向及民俗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状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2007-09-1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