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陈岗龙]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
  作者: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9-27 | 点击数:11436
 

四、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共性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那么,上述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蒙古各部落史诗之间共性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蒙古各部落的英雄史诗共同起源于这些部落尚未各自迁徙到今天居住的地域之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期和地带。另一种是由于一些部落相互之间的历史联系一直未曾间断和长期居住在相邻、共同的地域,所以这些部落的史诗之间在原来原始蒙古英雄史诗共性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后来的许多晚期的共性。下面我们沿着这一思路,结合蒙古各部落的迁徙历史来简单谈一谈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共性形成的原因。

  鄂尔多斯、喀尔喀、巴尔虎和卫拉特、布里亚特等蒙古部族和部落在蒙古民族尚未形成的史前时代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就创造了原始蒙古英雄史诗。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部落不断地迁徙流动,逐渐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也随之将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雏形带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从而开始了蒙古各部落史诗之间的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即开始了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化。譬如蒙古各部落所有史诗的婚姻和战争核心主题,既是各部落共同生活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后来各不同的部落在这两个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发展了各自的史诗。其中,15世纪初叶,卫拉特部族逐渐离开蒙古民族的政治核心,迁徙到阿尔泰,建立了强大的封建游牧政权。17世纪时,卫拉特的一部土尔扈特部落在其首领和?鄂尔鲁克的带领下迁徙到伏尔加河畔,形成了卡尔梅克族。由于卫拉特各部落频繁迁徙和与新的生活环境中的异民族的战争以及与东蒙古封建主争夺蒙古汗权的斗争,他们的英雄史诗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英雄史诗巨篇《江格尔》,其主题就是歌颂卫拉特先民为了捍卫民族的主权和统一事业而进行的战争。因此,卫拉特史诗是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战争中发展起来的。而与此相比,巴尔虎部落因为一直处于政治的边缘,其社会内部无大的历史变动,所以巴尔虎史诗就保持了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形态,处于短篇史诗的状态,而没有发展成《江格尔》那样的长篇史诗。虽然16世纪以后卫拉特和巴尔虎的联系基本中断了,以后这两个部落相隔千里,但是今天我们仍然在卫拉特和巴尔虎史诗中看到一些联系。如巴尔虎史诗中形容英雄未婚妻的家乡在“大鸟飞不到,骏马走不到”的遥远的地方。而这是卫拉特史诗中最常见的母题。这种共同点和联系,可能是在卫拉特和巴尔虎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形成的。12世纪末,在贝加尔湖、库斯古勒湖及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河流域,分布着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巴儿忽惕、不里牙惕、斡亦拉惕、忽里、秃马惕等部。这些部落依林旁水,打猎捕鱼,互不相属,统称为“林木中百姓”。 而这“林木中的百姓”最初居住的地带既是原始蒙古英雄史诗发祥的史诗带。因此,这些部落无疑继承了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传统,已被卫拉特、布里亚特、巴尔虎等部落丰富的史诗遗产所证实。后来,这些部落结成了较强大的最初的卫拉特联盟。前四卫拉特联盟时期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被包括在小四卫拉特联盟中,受卫拉特的统辖。后来16世纪卫拉特西迁时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脱离卫拉特的控制,附属于东部蒙古的统治。

  巴尔虎部落被归于东部蒙古以后各部落形成了右翼三万户和左翼三万户。右翼三万户包括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左翼三万户包括察哈尔、喀尔喀和由巴尔虎与布里亚特组成的乌梁罕。从此开始,巴尔虎、喀尔喀和鄂尔多斯三个部落生活在相邻和共同的地域上,并且共同参加东部蒙古的所有政治事件,经常与西部的卫拉特蒙古进行争夺蒙古正统汗权的战争。可以说,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之间的共性是从这时期开始再次形成的(在此之前所有蒙古英雄史诗都已形成了原始的共性)。后来,巴尔虎、布里亚特的势力一度增强,沉重打击了察哈尔部落,引起了左翼三万户和右翼三万户一些部落的不满,于1525-1538年间鄂尔多斯、土默特和察哈尔联合征讨巴尔虎和布里亚特,将其打败后把他们的民众分散到其他部落当中,而且喀尔喀部落把巴尔虎、布里亚特原来居住的贝加尔湖地区占为己有。从此,巴尔虎部落基本上处在喀尔喀的控制下,直至18世纪30年代脱离喀尔喀人,迁徙到现在居住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因此,喀尔喀史诗和巴尔虎史诗之间的共性的形成与他们的特殊历史关系是分不开的。
  1544年达延汗死后,其子格埒森扎继承了喀尔喀蒙古的统治权,从此喀尔喀与内蒙古在大漠南北形成了均衡的政治势力,喀尔喀与鄂尔多斯的联系也逐渐疏远,只在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的初期鄂尔多斯与喀尔喀之间有过一段频繁的交往。后来,清朝统治者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之后,蒙古各部落间的自由迁徙和历史联系就更受限制甚至停止了。因此,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史诗之间的共性的形成不会太晚。我们再加上巴尔虎部落予以考虑,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认为,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是在卫拉特脱离东部蒙古西迁以后,这些部落共同生活在相近和共同地域的时代形成,并在巴尔虎脱离喀尔喀人的控制,东迁到呼伦贝尔之前完成的。

  最后,我们简单谈一谈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起源于其中的蒙古封建割据战争。在所有鄂尔多斯史诗中,英雄的敌人都居住在西方,而且不说斑布尔岱青汗,就是蟒古思也已经不同于巴尔虎史诗中那“长着十二颗头颅,带着装满人肉的皮口袋”的恶魔,而更像企图争夺英雄领土和权力的封建主。因此,鄂尔多斯史诗中的战争基本上是蒙古封建割据战争。而在鄂尔多斯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鄂尔多斯封建主和卫拉特封建主之间的战争。16世纪30年代以后,鄂尔多斯万户封建主曾几次西征,同卫拉特蒙古和哈萨克人作战。 而这些战争无不作为历史的集体记忆留在鄂尔多斯人的心中,从而反映到史诗当中去。与此相同,卫拉特和喀尔喀之间的频繁的封建战争也成为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起源的社会历史背景,已由鲍培(P·Poppe)在其研究喀尔喀史诗的经典著作《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第二、三章中详细论述过 ,这里笔者就不再重复了。而巴尔虎当时附属东蒙古以后虽然基本上一直处在政治的边缘,在蒙古各部落争夺汗权和统一蒙古的政治活动中并没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喀尔喀等部落多次参加东蒙古内部的封建战争和对卫拉特的战争,因此西部卫拉特蒙古和东部各蒙古部落之间进行的封建战争不会不影响巴尔虎史诗的主题和题材。不过,由于巴尔虎部落离蒙古封建政治的中心比较远,所以巴尔虎史诗中蒙古内部封建战争的历史因素并没有喀尔喀史诗那样有突出的反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形态和特征。总而言之,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中统一反映了西部卫拉特蒙古和东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封建战争。 


注释:

 1.乌审旗牧民斯勤蒙克1958年演唱,特·乌日根记录整理,载道荣尕、特·乌日根等整理:《阿拉坦舒呼尔图汗》(蒙文)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92-232页。
 2.鄂托克旗朝戈洛布演唱,玛格斯日扎布记录整理,伊克昭盟民族研究学会、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办:《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蒙文)1984年10月,第110-123页。
 3.那森搜集整理,伊克昭盟语委:《阿勇嘎莫日根汗》(蒙文)1986年3月,第1-8页。
 4.门德巴雅尔搜集,哈斯毕力格图整理,伊克昭盟语委:《阿拉坦嘎鲁海汗》(蒙文)1984年8月,第1-27页。
 5.好日勒玛搜集整理,伊克昭盟语委:《阿拉坦嘎鲁海汗》第38-45页。
 6.1928年蒙古国学者宾·仁钦搜集整理,仁钦:《蒙古民间文学》第四卷,威斯巴登,1965年,第125-138页。B·Rintchen: Folklore Mongol ,IV,Wiesbaden 1965,125-138.
 7.[蒙古]娜仁托雅:《蒙古英雄史诗统计》,第106-107页。
 8.[俄]阿姆斯特丹斯娅:《喀尔喀民间文学》,1940年。
 9.陶克涛胡、拉斯格玛搜集整理:《勇士布扎拉岱汗与卷鬃马》(蒙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4-118页以及仁钦道尔吉的序言。
 10.《阿拉坦舒呼尔图汗》第11-12页。
 11.N·Poppe : ZUM KHALKHAMONGOLISCHEN HELDENEPOS ,ASIA MAJOR,1928,197.
 12.[蒙古]娜仁托雅汇编:《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乌兰巴托1991年,第25-29页。
 13.仁钦道尔吉搜集整理:《锡林嘎拉珠巴图尔》(蒙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25-310页。
 14.1982年鄂托克旗朝戈洛布演唱,郭永明记录整理,《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第93-109页。
 15.《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第65-68页。
 16.《阿拉坦舒呼尔图汗》第210-211页。
 17.1982年鄂托克旗朝戈洛布演唱,郭永明记录整理,《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第95页。
 18.同上,第96页。
 19.仁钦道尔吉搜集整理:《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第139-140页。
 20.《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第98-99页。
 21.仁钦道尔吉搜集整理:《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第145-147页。
 22.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623页。
 23.详见《蒙古族通史》第542-556页。
 24.鲍培著:《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上一条: ·[陈岗龙]本子故事的史诗化
下一条: ·[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