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
——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9-27 | 点击数:7699
 

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论文题目:《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
毕业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专 业: 民俗学, 研究方向:民间文艺学;2003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
导 师: 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由绪言、引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构成;作为论文阐述的补充性说明,文中附有图表78幅;文后附有《本文常用彝语术语词汇对照表》、史诗演述样例3种、摘选的田野访谈和田野笔记,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绪 言

  交待论文问题的提出、田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个案研究的技术路线,报告田野过程与田野取证的操作方式和资料来源。鉴于论文的工作方向,依据笔者在田野过程中对地方知识的体认与理解,在对民间史诗话语与相关语汇进行语义分析与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抽绎并简释关系到本文立论与表述的民间文化传统的部分术语。

  引 论

  在对涉及本课题的国内外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反思的过程中,结合田野研究中的史诗演述传统的实际存在,对史诗汉译本《勒俄特依》的文本转换及其工作流程提出质疑,从而概括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问题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并在相关学术批评尺度的讨论中检讨“彝族史诗传统格式化”的种种弊端。由于“格式化”问题出现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中的特定历史阶段,并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我们作出的探讨和解析,既针对史诗田野研究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文本转换问题,同时也希望引起整个民间文艺学界乃至民俗学界的关注。

  第一章 田野的发现

  以笔者多年的田野定点观察与追踪调查为线索,回溯笔者从文本走向传统的田野经历,以期说明史诗田野研究个案的基本思路及其形成过程,正是来自义诺彝区腹地的民俗文化传承,来自山地社会鲜活生动的史诗演述传统。而这些真切感受和学理性思考,则是逐步建立在笔者对山地仪式生活、史诗传统语域、社会话语空间等问题的索解过程之中的,进而也引领着论文作者在“自观”与“他观”的双重视野中,逐步走向田野研究的学术实践。

  第二章 史诗演述人的发现

  基于诺苏彝族史诗的传承轨范,我们将史诗传承人这一特定群体从概念上界定为“史诗演述人”。通过发现并跟访一位在口承传统与书写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史诗传承人──曲莫伊诺,我们从家支文学传统、史诗传承机制、史诗演述人的“习毕”学艺经历与表演实践等层面,提出了若干学理性的思考,其中涉及到口头叙事的民间记忆与民间技艺,演述人的天赋、才艺和特殊的定向训练过程,史诗传承的“文化空间”与其内在规定性等问题。

  第三章 史诗“勒俄”的文本形态与传统法则

  从历时性的书写传承到现时性口头表演,逐步深入到史诗传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中去解读民间的史诗话语与史诗观念,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文化义理的深掘,阐扬诺苏史诗传统的基本法则:第一,“勒俄”作为史诗传统并非是“一部作品”,其初始语义应还原为“口耳相传的族群叙事”,被诺苏彝人视为“历史的根谱”;第二,“勒俄十九枝”是史诗演述的叙事型构,堪称是诺苏史诗叙事“生命树”的主干与枝柯,前有“勒俄述源”作为叙事的开端,后有“布茨叙谱”作为叙事的连续性实现,由此构造了史诗演述的基本叙事框架;第三,从“万物雌雄观”与史诗叙事的文化象征体系,阐释了“勒俄”文本的公/母之别,并将之界定为史诗的文本性属与文本界限;第四,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解析了史诗叙事的黑/白之分,由此框定了史诗的叙事界域——这是由仪式语境与传统语域所制导的;第五,从史诗抄本的版本系统和传播路线,探讨了史诗异文的界定原则。诺苏史诗传统的基本法则的发现、归纳和总结,当是我们田野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四章 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

  首先,从口头论辩过程中互为关联的两个阶段(路下方和路上方)入手,揭示了即兴辞辩与史诗演述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民间的史诗演述与口头论辩活动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其次,强调了史诗叙事的原典性原则;该原则虽然总结自特定传统,但具有相当的通约性,能够指涉民间表演的普遍问题。再者,原典性原则很好地说明了史诗异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最后,认定“克智”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史诗演述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承继传统的口头创编能力与表演艺术,从而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第五章 仪式与史诗:叙事语境和演述场域

  以史诗演述的仪式化叙事语境为出发点,提炼出“演述场域”这一重要的田野研究视界,论证了田野观察中不可或缺的“五个在场”要素。演述场域的拟构,具有确立田野研究新范式的意义,它涉及研究传统文化的基本学术取态和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涉及从田野到文本的学术转换和学术表述等环节。“演述场域”的理论性总结,不仅是方法论问题,而且也是知识论问题,期望它能有助于廓清学界在田野─文本之间产生的一些模糊认识。

  以上各章,通过一个地区──义诺彝区腹地美姑县──的史诗传承及其深隐的话语世界,通过一位传统中的史诗演述人──曲莫伊诺及其习毕学艺和表演实践,通过理解地方知识与民间话语中的史诗本体观念及其传统法则的深刻表达,通过“克智”口头论辩传统与史诗演述的内在机制、运作方式及特定的口头艺术过程,通过山地社会的仪式化叙事语境与史诗田野研究中的演述场域的确定,我们逐一讨论了史诗田野、史诗传承人、史诗传统法则、史诗演述的生命情态等互为关联的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观察与捕捉口头叙事的本质性表现的研究视界。这些有关史诗传统本质性规律的学理性思考与相关术语的提炼,正是本文作为田野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诺苏彝族 史诗“勒俄” 田野研究 史诗传统法则 口头论辩 史诗演述 演述场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走近鬼魅:神图与英雄
下一条: ·[叶涛]村史:追溯与建构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张多]田野突发事件与田野伦理
·[黄建兴]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述评·[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丹珍草]《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专题║ 走向田野的神话学研究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一带一路”与口头史诗的流布和传播·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陈进国:《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刘宗迪]超越语境,回归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