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乌丙安]佛教文化遗产的民俗美学价值
——以灵岩寺千佛殿造像为例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1 | 点击数:15058
 
“说法印”是佛陀说法时的惯用手印,它的形态是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无名指,并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张,手心向上、向下、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均可,借以显示说法的庄严性。“禅定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习道时禅思入定的象征手势。这时双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尖相接,表示禅心安定之意。“降魔印”是象征佛陀成道时降服魔王的手势,是把右手心盖住盘腿的右膝,将手指直垂向下,做触地状。“施愿印”是普渡众生,满足众生心愿的慈悲象征,是一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前,手指并拢伸直。“施无畏印”是佛陀使众生无所畏惧的象征手势,是单手举至胸前,手心向前,手指向上伸直的造型,通常和“施愿印”同时使用。此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密宗手印在佛像中使用。
 
在这里,也有必要把灵岩寺千佛殿的佛像手印和上述手印的传统规范作出比照。在灵岩寺千佛殿中,明代的“报身佛”像采用了左手禅定印,右手降魔印的传统印相;“应身佛”像则采用了双手禅定印的传统印相。正中的北宋“法身佛”像虽然采用了端正身、全跏坐的传统姿势;但是,却作出了双手向两侧伸展,高举向上的说法印造型,明显突破了传统的手臂下垂的说法印模式,表现了生动激昂的演讲情态,显示了写实艺术在造像上不可低估的感染力。最精彩的当然莫过于罗汉群像的多样化手印的造型,在罗汉身上,虽然也用了说法印、禅定印、降魔印等传统印相;但是,群像身上更多的是采用了多种衍生出来的杂糅兼用的手印,其中大多数手印其实就是民俗生活中的常见手势。比如,手臂侧举高扬,手指随意点划,双手相搭做休闲状,甚至抓耳挠腮等等,再鲜明不过地反映了罗汉比丘贴近世俗的真实生活。
 
与此同时,群像的人体透视效果,服饰装束的层次、线条、褶纹、质感,以及彩绘装饰等等,都表现出了令人感佩赞叹的高超的民俗技艺。 
 
最后,不能不问:佛教造像的民俗泥塑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如此惊人的发展和创造,除了历代兴佛的皇朝直接推动了佛教造像的发展外,是否还有佛教文化在灵岩寺沿革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很值得探究。当我们关注灵岩寺千佛殿精美的造像艺术时,就很难脱离对该寺院兴衰历史的关注。在灵岩寺的历史上,有一个从兴旺到衰落,再从衰落到再兴旺的大转折时期,那就是从唐代开元年间到北宋至和、嘉祐年间(约公元7131063年)约350年的佛教禅学北宗主持该寺从兴到衰的时期;经过大约从治平到熙宁年间(公元10641070年)56年的重修再建,灵岩寺改由禅学南宗的临济宗、黄龙宗、曹洞宗、杨岐宗和云门宗轮换主持,很快出现了佛教禅宗的革新和推动佛教向世俗化发展的趋势,直至明清。千佛殿重建后的大规模塑造佛像之举,正是在灵岩寺由南宗禅学革新派主持的新兴时期,泥塑罗汉群像所表现的情境和场景,正是对当时临济宗推行自由问答、论辩、开放式学禅方式的真实写照。临济宗提倡“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的新“宗风”。临济宗的支派黄龙宗提出“人人心性与佛相同,人人皆可觉悟成佛”的说法,渗透了浓重的平民大众的世俗意识;同时,全面推行僧众自由问答讨论的说教方式,在僧俗中广为流行。曹洞宗主张“即事而真”,“事理不二,体用无碍”,提倡通过身边一事一物认识世界本体,言行相应,讲究随机应用,积极改变“只管打坐,面壁修行”的“禅风”,走出禅堂,面向民间,用民众世俗生活的方式学习禅法。杨岐、云门二宗做为临济宗的支派,大体上也有与以上相似的禅学世俗化的革新主张和做法。灵岩寺在北宋中期的佛教革新和推动当时佛教文化世俗化的进程,正是当年该寺千佛殿佛像艺术创造辉煌的最直接原因;千佛殿泥塑罗汉群像也正是当时佛教文化世俗化革新最为生动形象而真实的反映,它的文化史价值和民俗美学价值,很值得今天在建设现代文明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充分评估,认真借鉴。
 
(灵岩寺佛教文化与艺术高级学术研讨会 200292-6日山东省济南市长青区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丙安小屋2008-09-20 21:16: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
下一条: ·[叶涛]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