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乌丙安]唤醒记忆:略说中秋节民俗的原形态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0 | 点击数:7306
 


  入秋以来,国际上多家媒体纷纷关注和议论“中国航天科技消息透露即将实施2017年‘嫦娥奔月’的计划”。就在此时,全世界的华人社会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和“嫦娥奔月”密切关联的传统节日——2008年中秋节。

  近几年,随着全国上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已经开始重视,前两年人们的视线更多地关注了端午节的保护,近来关注中秋节保护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好兆头。许多有识之士通过网络或各种媒体,纷纷表达了对中秋节只剩下商家炒作“天价月饼”大战闹剧的强烈不满,对弘扬中秋节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富节日的文化生活寄予很大希望。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转型的浪潮冲刷,中秋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早已经在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中被冲淡了!因此,当务之急应当唤醒记忆,重新温习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重新接续中秋节民俗文化的根脉,把当今的中秋节过得好上加好。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从最古老的节令发展而来,按照古代的夏历历法,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段,各占 一个月,秋季占七、八、九三个月,七月孟秋、八月仲秋,八月十五日又占仲秋的中间,是为中秋,于是俗称中秋节,也叫做仲秋节、八月节,又因为八月十五月正圆,象征亲人合家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原来自周代开始,中秋节就是迎寒祭月的节日,到了晋朝就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又发展成为集拜月、赏月、玩月于一体的喜庆团圆的盛大节日,北宋时期才正式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景象更加繁荣,明清以来久盛不衰,沿袭至今。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中秋节日文化。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中秋祭月:

  又俗称拜月。但在民间常把祭月看做是“春天迎暑在东郊日坛朝祭日,秋天迎寒在西郊月坛夕祭月”的皇家官府祭典礼仪行事,据传说,当年唐明皇在一位道人罗公远的侍奉下在宫中祭月,还发生了一桩唐明皇梦游月宫的千古奇事。在民间同时也常把平民百姓在自家庭院举行祭拜升起的圆月的礼仪,叫做拜月。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供起印着圆月图案,上有广寒宫、嫦娥、玉兔、桂树图形的月宫纸祃,摆放秋季丰收的多种瓜果、毛豆、莲藕等做供品,特别要摆放各色月饼,其中要有又圆又大的团圆饼。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拜月时以祈求全家幸福团圆为主题,祝愿在外地未回的亲人平安无事。拜祭仪式结束后,全家首先分食团圆饼,包括出门在外的亲人在内,每人一份,以示团圆。

  中秋赏月:

  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最盛行的节日风俗。每逢中秋之夜,所有江河湖海岸边城镇的楼台亭榭,酒馆茶肆的大小月台都成了夜宴赏月的好去处,像南京秦淮河畔,杭州西湖岸边和船上,苏州桥头、河边,数不尽的赏月游人婆娑往来,彻夜不绝。历代大诗人词人白居易、苏东坡等多人留下来的以八月中秋赏月为题的大量诗词歌赋,几乎都是在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中秋赏月饮酒的最佳激情中吟诵出来的传世精品之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男不圆月女不祭灶:各地中秋节习俗大盘点
下一条: ·[汪涌豪]融入大众生活的民间文化才有生命力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徐金龙]试析荆楚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及现实价值
·[纪军]上蔡重阳节调查报告·[冯瑾]乡宁云丘山中和节节俗及其儒家文化意蕴
·[杜凯月]孔尚任《节序同风录》管窥·月饼模子
·[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张瑞娇]达州“元九登高”节俗探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