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6 | 点击数:26385
 

摘要: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是最早展开西南民族调查的学术团体。辛树帜领导的瑶山民族调查,为有组织的团队调查提供了科学分工与合作的新范式。史禄国率领的西南民族调查小组在云南等地的活动,则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杨成志在凉山的考察活动,更是民俗学、人类学史上一段著名的田野佳话。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在田野调查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顾颉刚 辛树帜 史禄国 杨成志 田野调查
作者简介:施爱东(1968-),男,江西信丰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一、20世纪初外国学者的中国民俗调查
中国传统的人文研究多是经史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田野作业方法是从西方引入的,调查实践也是由一批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和人类学民族学工作者率先开始的。
有明以降,西方就不断有传教士和商人到中国来,在中国的生活和旅行很容易激起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一些对中国文化有赞赏之心的耶稣会士将一些中国典籍和在中国的见闻介绍到西方,在18世纪末叶曾在西方引起一股中国文化热,但这种更多基于想象而不是实际的热度,不久就渐次消退。”[1]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的西人大增,著述再次蜂起,风土人情等见闻类的著述尤多,如著名英国旅行家莫里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一个澳洲人在中国:一次穿越中国到缅甸的安静的旅行故事》[2],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后作者从上海经汉口穿过四川、云南到缅甸的所见所闻,叙述了作者对中国西南地理、风俗、以及种种人际关系的看法和评价。当然,这些著述的目的是给西方人看而不是为要给中国文化作贡献的,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学者,尤其是一批留学归国人士对民众风俗的关注。
日本人类学创始人鸟居龙藏(1870-1953)是较早在中国进行人类学考察的专业学者。他从1895年开始了他在中国的调查,1902年7月进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1903年3月,“考察了诸民族的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体质、服饰、居住、习俗、语言、文化等,事后根据调查编写了《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苗族调查报告》等著作。”[3]日本人对中国的民俗调查有很强目的性,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成立的“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就有浓重的殖民色彩,但在客观上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一批民俗资料,[4]而且对于触动中国学术阶层,尤其是留日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华西协和大学是较早关注西南民族的高等学校,该校博物馆早在1919年就开始搜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文物和标本,1922年还成立了“华西边疆学会”,最初有16名会员,多为在该校任教的外籍教师,1923年开始不定期出版英文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5]
俄国人则在中国的东北显得特别活跃,史禄国是较早在中国进行人类学考察的专业学者。沙俄皇家科学院曾经组织“中亚东亚探查队”,史氏则担任过领队,他在《北方通古斯》自序中说:“1912年和1913年我曾到后贝加尔作过三次考察,1915年到1917年期间我又去蒙古和满洲作了考察……1917年科学院又派我前往中国的蒙古以及西伯利亚毗邻的各地方,使我得以继续过去几年的考察。但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这些调查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圣彼得堡的一些东方学、语言学和民族学者“对当时还没有进行过全面调查的西伯利亚及其邻近地方的新资料(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搜集工作非常关心”。[6]史禄国调查的兴趣点及其调查方法跟后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西南民俗调查有着直接的关系。
19世纪末和20世纪最初十几年间,外国学者在中国的田野作业基本上都是打着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或者民种学的旗帜在进行的,当时在中国进行此类研究的比较著名的西方学者有格罗特(J. J. M. de Groot),葛兰言(Marcel Granet),甘博(Sydney Gambel),步济时(John Stewart Bnrgess),葛学溥(D. H. Kulp II)等人。[7]
即使我们在此排除西方探险家和旅行家的大量有关中国各地风俗的旅行日记和调查报告,我们还是可以数出一些专业的民俗学书籍,比如柏林民俗博物馆东亚部主任W.Grube(1865-1952)1898来华旅行,次年离开,1901年整理出版了《北京民俗学》(Pekinger Volkskunde),1911年又写出了《中国的宗教礼俗》(Religion and Kultus der Chinesischen)。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关于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走近鬼魅:美女与鬼源
   相关链接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
·[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于洋]史禄国对满族萨满类型的研究与相关反思
·[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