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陶立璠]关于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9774
 

  【按】这是14年前在中国民俗学学术会议上所作的闭幕词,没想到14年之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时提出的许多设想在一一实现,由此感到特别的欣慰,上传此文,立此存照。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尊敬的各位代表:

  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历时四天,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四天来,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安静的环境里,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市的80多位代表,欢聚在胶东风光秀丽的乳山市海滨,就中国民俗学由野作业及方法论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取得了圆满的成果,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目的.召开这样的有关民俗学田野作业的专题性学术研讨会,自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竖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也可以说带有某种战略意义。我相信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必将对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提交这次大会的论文共有48篇.在这些论文中,涉及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的论文29篇,民俗考察报告9篇,其他论文10篇。其中山东学者提交论文21篇,占全部论文的43%,这充分显示了山东民俗学者近几年来田野作业的实绩和研究水平.四天来,通过大会发育,小组讨论和个别交谈等方式,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又一次提高了对民俗学田野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家一致强调,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础和生命线,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希望。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以及大会发育,既涉及到民俗学田野作业和方法论的所有问题,也涉及到对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现状的评价.有些论文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它不仅熔铸了调查者对田野作业的理论认识和执著认真地实践,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该看到,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强调田野作业的重要性,提倡民俗学工作者要迈开双脚,深入实际,将民俗学的研究和田野作业、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科体系.实践证明,中国民俗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逐渐走出文献和历史的领域,和田野作业紧密结合,从而将中国民俗学由原来的“历史之学”转变为一种“现代之学”,体现出她的明显的“现在性”。正是因为中国民俗学强调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所以和世界民俗学取得了同步发展.

  这次会议的论文作者和每个与会者,无论是年老的或年轻的学者,都将田野作业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实践。有的还创造了非常成功的田野作业的经验,如果我们广采博纳,集思广益,从整体上来审视这次大会的论文,我们就会高兴地看到,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从盲目和不自觉的状态,逐渐走向自觉利成熟。这就为今后规范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推进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既是—次学术交流会,又像一次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培训班,它使每位学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启迪,如果我们能把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带到今后的实践中去,再过十年,回过头来看待这次会议的意义,大家的感受定会大不相同。

  这次会议专门讨论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会议期间,大家就什么是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田野作业的性质;田野作业的种类;田野作业的程序和实际操作方法,民俗学调查者的理论修养和素质提高;田野作业与文献资料的关系:如何建立民俗学考察基地;田野作业中点与面的关系:定点跟踪调查和周期调查的重要性:民俗调查、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对国外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的借鉴以及民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在民俗学研究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唯一科学的,田野作业也是如此.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形成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认识的提高,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是会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所以说这次会议起到了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的作用。希望大家今后在实践中,更加加深对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论的思考,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老兵也有新涌现出的新秀。他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文物,考古,地方史志,博物及旅游系统,大家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学科相聚在民俗学学术讨论的会堂,多方位,多角度地探讨民俗学田野作业和应用研究问题,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它说明中国民俗学不再是一门绝学,而是一门显学,是一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学科。它的学术的容纳性,是除文化人类学学科之外的别的学科所不及的.但是,客观的条件并没有给民俗学学科带来优厚的待遇,,相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的处境还有些窘迫。经费的不足,调查工具的简陋常常困扰着我们,但我们有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为民俗学事业“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有了这种精神,坚持下去,就会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出奇迹来。这一点,我们只要听听会上许多民俗调查者感人肺腑的发言和事迹,就会体会得到.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民俗学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出一种团结、祥和、勤奋、淡泊的学风来。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基础,也是每个民

  俗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田野作业的根深深扎在民众的肥田沃土之中.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和享受的民俗文化,对每一个刚野工作者都是一个鼓舞。只要我们投入民俗文化的氛围之中,我们就会忘记一切疲劳,忘记学者的“囊中羞涩”之感,就会激起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  我们坚信民俗学是一种庄严的事业,  这种学术的尊严是永远不会被损坏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下一条: ·[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