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陶立璠]傩文化刍议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8522
 

四、结语

  傩文化和萨满文化分别为我国汉藏语系各民族和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普遍传承的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这两种文化都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各自的魅力影响不同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目前萨满文化已引起中外学者的瞩目,许多专著已问世。但傩文化的研究却至今还是空白。1986年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同德江县民委,对土家族傩堂戏的传承作了细致调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年底又在贵阳召开了贵州省傩堂戏学术讨论会,这是傩文化研究的极好开端。面对中国傩文化的丰富蕴藏、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学者提出创立中国傩戏学的问题,这一动议十分可贵。但是傩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整体,它所涉及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傩戏不仅是戏剧表演,同时也是流传极久的民俗事象,围绕傩戏所展现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和心理都通过傩文化表现出来。所以除傩戏学研究之外、扩大一些,似乎还应创立傩学或傩文化学研究。这种研究还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傩学包括民间传承的有别于萨满的一切巫术及与巫文化有关的事象,它的重点流布区域在我国南方各民族(包括汉族)之中,傩学的狭义研究,只是对民间传承的面具文化进行研究。因为面具文化是傩文化个性的体现。

  傩文化在中国文化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贡献,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发展中,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异,顽强地生存下来,并由此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观察,傩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精华糟柏杂陈。这就向傩学研究提出十分严肃的课题,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傩戏表演而言,傩仪(开坛)中的封建迷信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戏剧表演部分,不仅保留了傩的表演特色,而且不乏优秀剧目。所以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批判封建性糟粕,使傩戏传统得以改革和发扬,是傩学(包括傩戏学)研究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1987年春节于北京

 

原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

又收入《傩戏论文集》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7


[1] 或尊为十二神——引者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的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
   相关链接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黄清喜]论鸟崇拜的升格与降格
·[孙金菊]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研究刍议·[张兆林 张宪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刍议
·[刘家训 王全宝]《民间文学大系》的吸纳编撰原则刍议·[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
·[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雨山]奶奶神现象刍议
·[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谈思嘉]南京白局现状分析及保护传承对策刍议
·[张节末]《诗经》程式化叙事刍议·[刘魁立]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刍议
·临武傩文化:源自千年古村的“戏剧活化石”·[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