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四,中日农耕仪礼与农业生态的关系。日本在现代已由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化的工业和商业社会。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农耕仪礼的冲击是很大的。在日本,农业人口只占全体人口的不足20%,在这不足20%的人口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更少,而且生产技术和过去不大相同。这样农耕仪礼不但在形式上产生了变化,而且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已失去以往的凝聚力。所以摆在日本民俗学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普查,将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保护下来,供未来认识历史之用。而中国,现在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生产方式虽与过去比有了很大变化,但传统的耕作方式仍在传承。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业生态仍保持着传统的样式。在广大农村,农事信仰的气氛仍很浓,年中行事和农耕仪礼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西南诸省的民族地区,还保持着许多原始的耕作技术和信仰。从农耕民俗发展史的角度讲,此类民俗事象具有“活化石”的价值。目前,摆在中国民俗学者面前的任务,是要花大的力气,对现存的农耕仪礼作细致考察,尽力描述,并探讨其功能和价值。中国的农耕民俗文化,覆盖着中国80%以上的土地,影响着80%以上农民的心理和文化。也是一座极其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五,中日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对比较民俗学的研究兴趣渐次高涨,这为民俗学的研究开拓了视野。民俗文化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世界各国的民俗文化由于传播上的原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和繁荣。从历史的角度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从民俗文化的共同母体。目前,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先生提出的“一国民俗学”的理论,已有学者提出修正,这是民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民俗文化主要指农耕民俗文化,尽管现代都市民俗学在兴起,但农耕民俗仍然是民俗学研究的主体。此次中日农耕民俗文化联合考察涉及的范围很广,村落结构、家庭亲族、年中行事、农耕仪礼、民间信仰、民间文艺、人生仪礼、民间用具等无所不包。以此次考察为起头的比较民俗研究,必将会顺利开展下去。比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比较需要可比的空间与时间。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从历时的与共时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比较典范。如果从这种意义上讲,比较民俗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28~3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