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陶立璠]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
——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21351
 

四、中日南方农耕仪礼的比较

  中日农耕民俗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的联合考察结果表明,通过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了解传统的和现代的民俗文化传承,是探讨两种文化源流的重要方面。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古代的百越地区,曾是水稻种植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大地孕育而成的稻作文化,曾一度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一种自发的,缓慢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它完全符合民俗文化的一般传播规律,即和平的选择、釆借和引进。我们知道,民俗文化的传播可经历多种途径。战争、饥荒、移民、宗教传播等,通过一种非常的手段,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民俗文化带到另一地区和民族,使原生地的民俗文化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另一种方式是和平环境中的采借,也就是吸收异文化中的先进、合理成分,置入本土文化,并将其加以改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大约从唐代开始,和平使者即往来不断。虽然历史上,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两国之间曾发生过一些战争,但和平相处的历史毕竟悠久。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而民俗文化的交流则是一种非政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中,我们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痕迹;也处处感受到日本民族对异文化的善于吸收和改造,并使其融入本民族精神的独特气质。这也表现出日本民族一贯的进行精神。下面从实地考察所得的资料和感受出发,比较中日农耕民俗文化的异同。这种异同在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中日农耕民俗文化的结构,均包含了刀耕火种、旱地耕作和水稻种植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过去学者们的研究,特别是日本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作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几年来,开始关照旱地耕作,将种麦和芋的仪礼纳入农耕仪礼的整体结构中,探讨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中国,西南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方式和有关的仪礼仍然传承,中国北方地区保存着大面积的旱地耕作及其仪礼,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也自成体系。无论北方小麦产区和南方水稻产区,农村社会的年中行事和农耕仪礼,均表现出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结合“春祈秋报”的相关仪礼是共同的。但在南方稻作区域,由于水稻的特殊生长条件,产生的泛神信仰和淫祀远远超过北方。

  其次,中日农耕民俗文化中的年中行事和农耕仪礼,传统上以岁时、节令为序进行各项活动的安排,在历法上均使用中国的农历。中国的农历,是农耕民俗文化的产物。它将年、月、日及廿四节气的划分,配合农事生产的需要固定下来,这不仅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序,同时也对农耕民俗文化的传承起了保证作用。从中日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国的年中行事在时间和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外。这来自两国自古以来在信仰习俗上的认同,也来自宗教的传播。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在日本的年中行事中都程度不同地保存着。但在节日的内容上与中国大不相同,而是融进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可见岁时节日文化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必须加以改造才能为异文化所接受。形式上的相同和内容上的差异永远存在。在日本本土文化和冲绳民俗文化中,一般学者认为冲绳文化受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尤为强烈,实际上两国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节日,汉族和众多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些节日,有关这些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发展,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春节的迎神纳福,元宵灯会,端午辟邪驱虫,中秋丰收、团圆等包涵着十分庞杂的信仰内容,而在日本,如上节日的内容则简单得多。如冲绳读谷村,每年正月初一只有挑新水,预祝丰收的仪式;正月十六名为“新十六”的活动,是到新去世的人的墓地上坟;端午节名为“男人节”(中国叫女儿节,恰恰相反),只留有带菖蒲的习俗;中秋节留有赏月习俗。具体仪礼也与中国不同。由此也可看出,日本与中国的民俗文化,因有大洋阻隔,缺乏民间的广泛接触,文化的借鉴是十分间接的。与此相反,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交错杂居和直接交流,在借鉴如上节日风俗文化时,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上兼融并蓄,有些甚至是全盘吸收。

  其三,中日农耕仪礼中,除年中行事中包含的许多预祝仪礼外,直接关于农耕的仪礼结构基本相同。如日本本土农耕仪礼中,属于每年春天在神社或村落举行的庭院插秧和稻田游戏,试锹仪式;小正月的祖灵访问和除害虫的仪礼;其他象征物与占卜习俗等,都是预祝礼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中国农村作“春社”的活动十分相似。而每年秋季举行的丰收祭和尝新祭,则和中国农村的作“秋报”的活动十分相似。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农耕民俗文化中,农耕仪礼的主题是相同的。预祝丰收和庆祝丰收,表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对天神和田神(土地神)的依赖心理。农民们精心安排生产环节中的第一仪礼,越精细,则越虔诚。天时的顺与不顺,既决定农业生产的丰歉,又预示着加重或消除生产者的负重感。而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这些仪式必然变为具有象征和娱乐意义,变为一种无形民俗文化财被保护下来,实际的功能也就逐渐消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下一条: ·[何彬]日本民俗地图研究法综述
   相关链接
·[萧放]岁时节日·[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毕雪飞]日本的中国年中行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