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关于都市民俗学
都市民俗学,是随着西方国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都市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是民俗学的一个支学。都市民俗,是随着都市的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国家,古代都市最初是在农村乡镇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都市民俗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农业社会的特点。从民俗的传承角度来讲,中国都市的市民(即民俗的传承者)大都由农民转化而来,他们在转化为都市市民的过程中,自然将农业民俗带往城市,构成日常生活的基础。自都市形成之后,真正作为都市民俗文化的部分,是小手工业者的民俗和商业市民的民俗,但作为已往都市民俗主体的,却仍然是农业民俗。这就是中国传统都市民俗的特点。中国的都市民俗很早就已形成和发展了,然而从来没有将它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都市民俗的记载并不少,特别是宋代以后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宛署杂记》,清人关于北京都市民俗的记述著作更多。此外,还有许多专门的关于某些都市民俗事象的著作,如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近人张江裁的《天津杨柳青小志》、间园菊农的《燕市货声》、望云居士的《天津皇会考记》等等,都从不同角度记述了都市民俗。这些为我们研究古代都市民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如果说中国传统的都市民俗,是以农业民俗作为主体的话,今天现代化的都市,就与传统都市大不相同了。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原属于农业民族的民俗,越来越少,而代之以高度发展的工业产业和商业民俗。现代都市,一般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果说,在传统的都市里农业民俗文化起着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在现代化城市里,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城市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都市民俗已在民众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不仅改变了原都市文化,而且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参与和影响农村的民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民俗学,已在强调它的“现在性”,强调它的研究对象“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的”,这就不能忽视都市民俗文化,对传统农业社会民俗文化所带来的全面冲击和影响。目前,从民俗发展的态势来看,新的都市民俗文化已在左右着农村文化。如果说,传统的都市民俗文化的源头是农业民俗的话,而今天农村新的民俗文化,已经或正在改变着原来的文化模式,转而从都市民俗文化中吸取新的养料和成份。所以,都市民俗学的兴起,完全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在民俗学研究中,我们把都市民俗学看作是民俗学的一个支学,而实际上,都市民俗学在未来的民俗学研究中,必将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角色的转换,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都市民俗的研究,是以现代化都市生活为对象的,而现代化都市生活往往受着现代化生产和市民消费文化的制约,当社会进入高科技时代时,尤其如此。和传统的都市生活相比,现代化都市民俗更显得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随时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很难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规范,这的确为都市民俗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婚礼习俗,现代都市和传统都市明显不同,与农村社会的婚礼仪式相差更远;饮食民俗,除保持一日三餐饮食结构外,配餐方式已向科学性和营养型过渡;服饰民俗,是现代化都市的窗口,时装领导了整个社会服饰文化的新潮流,追求色彩与款式,已成为时尚;居住民俗,传统的老式住宅,逐渐为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单元住宅的居民,越来越感到自己已成为“小国寡民”,“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之间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其他如交通民俗、民间职业组织、信仰习俗、文化娱乐等等,都与传统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差别,商业意识和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对都市民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甚至在很短的时期内,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这就是都市民俗学面对的现实。
现代都市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它需要有新的方法,去适应这一研究。在这一方面,都市民俗学可借用社会学的社区调查方法,完善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法。现代化的都市民俗,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杂然而生。在民俗文化的形成播布上,都市民俗具有自己的特点。一种新的风俗文化,总是首先在都市的中心地区形成和流行,然后向城乡结合部扩布,形成都市文化与乡镇文化的纽结。最后经过筛选,播布到村落社会。所以都市民俗学的研究,既要展开对都市中心社区的调查,又要特别注意城乡结合部的民俗调查。因为现代民俗与传统民俗,正是在城乡结合部形成冲突或达成一种新的妥协和融合。比如风靡世界的牛仔服,首先是在市郊区的青年人所注意和接受,慢慢地向广大的农村社会传布、推广。所以城乡结合部,是都市民俗向乡镇、农村传布的桥梁,在都市民俗学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现代都市民俗的发展,往往和世界文化思潮紧密联系,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随时吸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合理部分,“洋为中用”,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都市的精神文明,同样趁着重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