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简单的回顾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的起步并不晚,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孜孜追求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步伐,开拓进取,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就,这些无庸赘述。现在仍健在的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的最好见证人。但是,中国民俗学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原因人所共知。直至粉碎“四人帮”,天空突然开朗。在拨乱反正的大潮中,中国民俗学终于得到了新生。不过,当1979年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顾颉刚、杨昆、容肇祖、常惠、杨成志、白寿彝等七位教授,提出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机构的倡议时,大多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还很淡薄,甚至心有余悸。但民俗学学科毕竟是一门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科,在这片荒芜的田野里,恢复开垦和播种,需要胆识和勇气。在将近二十年的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日子里,钟敬文先生如同他在二三十年代的所为一样,筚路蓝缕,就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众多问题(如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讲话。他还主持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沟通国际民俗学界的交流。这就使中国民俗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一次与世界民俗学取得了同步发展。
以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十多年的生息和发展,出现了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如在机构建立上,现在除中国民俗学会外,全国已有近30个省(自治区)、市建立了省级民俗学会,目前建立学会的工作正在向地区和县一级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全国已有近四十所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十多所大学培养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还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民俗学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受到重视;民俗志、民俗丛书(包括理论)大量出版;应用民俗学、地域民俗学被提上研究日程;民俗刊物、民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学的国际交流在不断加强。凡此种种,展现出中国民俗学的光辉前景。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正处在一个高涨的时期,这从多种社会学科对它的关照,民众普遍兴起的民俗文化意识中得到证明,这一点令国外学者也有些羡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