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安徽新闻>徽风>评论 :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中秋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内涵,让位于商家使用的营销符号。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文化学者从中秋节前气氛发现,该节日的商业氛围浓于文化。
随着消费元素的注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商业化的演变,是对传统节日的重建与推进,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消解与破坏?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周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谈论传统节日、关注传统节日了。
商家的“狂欢”?
“中秋佳节、看房有礼”、“中秋送礼,只送×××”、“中秋赏月之旅”……临近中秋,许多市民发现,各类商家大打“中秋牌”,尤以商场超市、餐饮酒店、旅游、房产等行业为甚。
今年中秋节将首次迎来“3D假期”(旅游界特指有3天的假期)。借着中秋小长假的东风,许多旅行社都推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中秋赏月之旅”。各景区为满足游客需求,丰富节日气氛,也推出了像“欢乐中秋游”等众多活动。
同时,来自省城餐饮界的消息显示,中秋节当晚酒店包厢已基本订完。在出行方面,早在本月初,上海铁路局就表示,今年中秋节,旅客与往年相比将明显增多,其中安徽地区和沪宁杭甬沿线短途客流将形成出行高峰。据分析,中秋节期间,合肥火车站预计发送旅客10万人次左右。
“到火车站买票时才发现,人那么多,都是准备往家赶的。”合肥的洪先生说:“第一次感觉中秋节像个‘节’了!”
从“悲哀”到重建
曾几何时,从学者到民间,都在感叹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特别是在舶来的洋节面前,更是节节败退。“传统节日的悲哀”、“传统节日咋越来越没有味道了”等感叹,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
省社科院的崔先生说,近几年,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觉醒,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日益受到公众关注。而一些传统节日的“败退”,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担忧,甚至出现“10位博士联名抵制洋节”的新闻事件。“传统节日出现危机,一方面有我们将节日庸俗化、表面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开始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建设。传统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符号,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对唐装的追捧,到各地的汉服表演,对屈原、孔子等的公祭,国学地位的不断上升,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传统,利用各类传统节日,重建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商业元素在内的各种新元素的加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节日从来没有一成不变
“新元素的增加,有利于传统节日的发展、延承,给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崔先生说,人们对“商业化的演变,是对传统节日的重建与推进,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消解与破坏”的追问,恰恰反映了变革对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哪一个节日,都不是从一开始形成到现在都不变的,都是在不断的变革中不断丰富节日的内涵。商业元素的注入,正是对传统节日的丰富。”以中秋节为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不断赋予月亮许多新的含义。从最早的祭月,再到大家公认的、赋予中秋节以“团圆节”之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此前表示,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今年,国家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显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安徽大学的刘老师说,政府支持、商家赞助、民间参与,共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苏。(宫礼)
编辑: 曹飞翔
文章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2008年09月12日02时22分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