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当传统节日遇上商业:是消解与破坏,还是重建与推进
  作者:宫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7277
 

         中安在线>安徽新闻>徽风>评论 :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中秋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内涵,让位于商家使用的营销符号。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文化学者从中秋节前气氛发现,该节日的商业氛围浓于文化。

  随着消费元素的注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商业化的演变,是对传统节日的重建与推进,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消解与破坏?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周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谈论传统节日、关注传统节日了。

  商家的“狂欢”?

  “中秋佳节、看房有礼”、“中秋送礼,只送×××”、“中秋赏月之旅”……临近中秋,许多市民发现,各类商家大打“中秋牌”,尤以商场超市、餐饮酒店、旅游、房产等行业为甚。

  今年中秋节将首次迎来“3D假期”(旅游界特指有3天的假期)。借着中秋小长假的东风,许多旅行社都推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中秋赏月之旅”。各景区为满足游客需求,丰富节日气氛,也推出了像“欢乐中秋游”等众多活动。

  同时,来自省城餐饮界的消息显示,中秋节当晚酒店包厢已基本订完。在出行方面,早在本月初,上海铁路局就表示,今年中秋节,旅客与往年相比将明显增多,其中安徽地区和沪宁杭甬沿线短途客流将形成出行高峰。据分析,中秋节期间,合肥火车站预计发送旅客10万人次左右。

  “到火车站买票时才发现,人那么多,都是准备往家赶的。”合肥的洪先生说:“第一次感觉中秋节像个‘节’了!”

  从“悲哀”到重建

  曾几何时,从学者到民间,都在感叹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特别是在舶来的洋节面前,更是节节败退。“传统节日的悲哀”、“传统节日咋越来越没有味道了”等感叹,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

  省社科院的崔先生说,近几年,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觉醒,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日益受到公众关注。而一些传统节日的“败退”,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担忧,甚至出现“10位博士联名抵制洋节”的新闻事件。“传统节日出现危机,一方面有我们将节日庸俗化、表面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开始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建设。传统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符号,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对唐装的追捧,到各地的汉服表演,对屈原、孔子等的公祭,国学地位的不断上升,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传统,利用各类传统节日,重建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商业元素在内的各种新元素的加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节日从来没有一成不变

  “新元素的增加,有利于传统节日的发展、延承,给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崔先生说,人们对“商业化的演变,是对传统节日的重建与推进,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消解与破坏”的追问,恰恰反映了变革对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哪一个节日,都不是从一开始形成到现在都不变的,都是在不断的变革中不断丰富节日的内涵。商业元素的注入,正是对传统节日的丰富。”以中秋节为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不断赋予月亮许多新的含义。从最早的祭月,再到大家公认的、赋予中秋节以“团圆节”之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此前表示,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今年,国家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显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安徽大学的刘老师说,政府支持、商家赞助、民间参与,共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苏。(宫礼)

 
     编辑: 曹飞翔 

  文章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2008年09月12日02时22分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涛: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习俗
下一条: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秋,大家都应去赏月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蔡小丽]商业化语境下钟馗信仰民俗的发展·[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