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彝族著名史诗《勒俄特依》现有两种译本,皆以《勒俄阿姆》为正本。史诗内容丰富,文词华丽,易为人所接受。但据了解,彝族的《勒俄特依》并不只这一种。计有以下四种:(一)《勒俄阿姆》(彝史母本)。这是成书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五言叙史长诗。一般毕摩和群众中都流行这本书。传世的《勒俄特依》,现在整理、出版的,都是《勒俄阿姆》。(二)《勒俄阿补》(彝史父本)。内容比较扼要,着重阐述彝族谱系及迁徙地域,对远祖树居,古代部落绝灭,古侯、曲涅两部落如何由三大渡口进入凉山等,都有细致地描写。(三)《武哲史》(雪源子史编)。大部分与《古侯阿补》相同,但增加了部分重要的内容。对“三贤时代”的兹(领袖、酋长、部落长)、莫(官员、军事首领)、毕(部落文字和祭祀的主持人,毕摩、大巫师)、卓(百姓等)的人物、职权以至管理结构,对与“俄竹人”(西番、普米)等民族关系史,皆有较详细的描写。《武哲史》是《勒俄特依》的续本,也是研究彝族古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史料。(四)《古侯略夫》。据说这本彝书是部头较大、内容较全面的手写本,是《勒俄特依》的续本,内容异常博大丰富,一般人不易见到,也不易读懂。金阳一带曾流传有古彝文本,但在“四人帮”毁灭文化的时代,当地曾强迫烧书达四次以上。据说还有少量的这类手写本还保存在民间,但须用细致的说服方法才能得到。以上四种《勒俄特依》,绝大部分是用七音句或五音句写成的。本身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史诗,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应该迅速抢救,搜集各种不同版本和口头记录,加以集中整理、翻译、出版。引自《彝文古籍概说》,载于《萧崇素民族民间文学论集》,第288~291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8 摘自2002年11月12日的田野访谈。有关这位演述人的情况详见本文第二章《曲莫伊诺:史诗演述人的发现》。
39 Albert B. Lord, The Singer of Tales, the 2nd edition, Ed. By Stephen Mitchell and Gregory Nagy. Ma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30~67.
40 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鲍曼,他在《故事、事件和表演》(Story, Performance, and Ev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中,把理论的焦点放在了讲述故事的行为本身上。在其理论构架中,有三个层次:被叙述的事件、叙述的文本和叙述的事件。后两个概念比较好理解,分别指故事的文本和讲述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这大体相当于我们习惯使用的文本和语境。而第一个概念“被叙述的事件”(narrated events, the events recounted in the narratives),则是指在一次讲述过程中被陆续补入的事件。这样,就把演唱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整体化和精细化了。
41 Lauri Honko, 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 Helsinki, Suomal Ainent Iedea, atemi academiasc entuarumfennica 1998:36-41.
42 【美】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济南:《民俗研究》2002:4,第39~40页。
43 这些具体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本文还将在后文论述中进一步讨论。
44 【美】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济南:《民俗研究》2002:4,第38页。
45 《卡勒瓦拉》有两个版本,第一版12078行,1835年;第二版22795行,1849年。
46 最近听说,在凉山大学的校园内出现了一道“现代文化景观”,校方将古老的《勒俄特依》用彝文刻写在了一道“石墙”上,而且上面也同时刻下了“署名作者”是冯元蔚先生(原文是bafup murtw bbur da,直译即巴胡母木写下,巴胡母木是冯元蔚先生的彝族姓名)。落成典礼上,当即就有彝族学者尖锐地指出,“勒俄”是属于整个诺苏彝族的,不是哪一位“作者”的。不知道这道“石墙”的始作俑者是不是无言以对?其实,我们清楚地看到,冯元蔚先生并没有以“作者”自居,而是以翻译者的“身份”出现在《勒俄特依》的封面上的。但是,如果当初《勒俄特依》被转换为出版物之前,就交待清楚其文本来源以及文本化过程,也许不会造成如此的“历史误会”。
47 幸欣的是,近年来彝学界也逐步意识到了史诗文本的传统规定性。彝族青年学者王昌富曾经做过《勒俄阿补》(公本)的选译工作。他指出:“《勒俄阿补》是专用于丧事中说唱的经典。它的赛唱是大小凉山各地的丧事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勒俄特依》的详篇,流传时代久远,各种抄本、说唱有所变异。除冯元蔚整理、翻译,四川民族出版社以彝汉文出版的版本外,民间还流传着大量的传抄本和口头传唱。为多存一家之说,本书选译了笔者82年在西昌具大桥区巴汝乡搜集到的彝族老毕摩阿甲底哈唱本中的部分重要篇目,句句对译于此,以供读者、研究者参考。”详见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第176~189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