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
——以彝族史诗研究中的“文本迻录”为例(上)[1]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9-16 | 点击数:29827
 

  从上所述,我们大致了解到第二个《勒俄特依》的汉文译本,就是以1977~78年间为完成《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一书而搜集、整理、翻译出来的内部资料为蓝本的。那么,前后出版的两个汉文译本之间也有一定的历史关联,《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写作组(以下简称“写作组”)在1978年内部出版的资料本上登载的《凉山彝文资料选译说明》就明确指出:“本书(《勒俄特依》)曾于一九六○年由冯元蔚、沈伍己二同志整理翻译、由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审订出版。这次又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30那么这一文本制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第一个汉文译本大体相似,即汇编性强。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前一个译本基本上是出于文学目的的民间采风;后一个译本则是服从于当时的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术目的,即为了提供说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资料,以期反映“奴隶制度下的等级、阶级和旧的民族关系等状况”,针对性相当强。因而,它也不是一个符合民间文艺学的科学资料本。第二,作为彝族学者、也作为曾经是毕摩的曲比石美先生参与到了整个工作中之外,还有两位彝族学者卢学良先生和沈文光先生也做过大量的工作31,这些彝族学者皆精通彝汉文,尤其是曲比石美先生出身于毕摩世家,在1956年的民主改革之前他一直还在从事毕摩这一宗教职业,因而他们的共同协作,至少对史诗的翻译、校定工作十分有益。

  “写作组”还进一步强调了当时的工作原则,“在补充收集的基础上,对上述彝文原件进行整理、校正和翻译时,本着保留原貌和忠于原文的原则进行。但由于它们在四川彝族地区又流传范围广,时间长,版本各异,说法不同,又由于我们水平不高,且受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加上各地方言不同,对其中的某些字、词,音义难辨。因此,整理中不免有些差误,翻译不准、甚至错译之处更是难免,如《玛木特衣》最末的几小段,从对彝文的读音到翻译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它地方的个别译文也有类似情况。我们只好参照一些说法,按字分析进行翻译,必有不当之处。”32 至于其中提到的“彝文原件”当是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讲述人的史诗异文,因而“本着保留原貌和忠于原文的原则”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我们要深究《勒俄特依》汉译本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呢?因为迄今为止,以上两个译本一直是中国学界研究凉山彝族的重要文本。仅就史诗研究而言,学者的资料引证和分析大都以它们为范本,而文本分析也一向是中国史诗学界的侧重点,尤其是对《勒俄》的研究,长期以来依赖于汉文译本的阐释,鲜有学者超越书面文本的局限去探索它背后的史诗演唱传统,而由这种活形态的演唱传统所规定的文本形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几近湮没在死寂的书面文本分析之中。而通过田野研究,从民间鲜活的口头史诗演述活动去复归文本背后的史诗传统,并建立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本观和文本阐释,正是本论文的学术追求所在。

  ㈡ 关于《勒俄特依》文本的几点质疑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勒俄特依》(汉译单行本)本作一简单的介绍。全诗译本共2270余行,由〈天地演变史〉、〈开天辟地〉、〈阿俄署布〉、〈雪子十二支〉、〈呼日唤月〉、〈支格阿龙〉、〈射日射月〉、〈喊独日独月出〉、〈石尔俄特〉、〈洪水漫天地〉、〈兹的住地〉、〈合侯赛变〉、〈古侯主系〉和〈曲涅主系〉等十四章组成。该译本的“出版说明”是这样表述其出版宗旨的:

  彝族古典长诗《勒俄特依》,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它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丰富的想象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万物的生长、人类的起源、彝族的迁徙等等,其中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情景。1982年我社出版的彝文版《勒俄特依》,是由冯元蔚同志搜集整理的,它深受广大彝族读者的欢迎。根据广大读者想阅读汉文本的要求,冯元蔚同志将它译成汉文,现予出版,以飨读者33。

 

  但是,在出版的环节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个汉译单行本在封面上将史诗明确定义为“古典长诗”,与1960年将之纳入“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选”的作法是一个矛盾;二是1999年《勒俄特依》的彝文本又发行了新的版本,与老版本同样,彝文本与汉文本之间有一殊异之处,也就是彝文本为15个章节,比汉文本的14个章节多了名为《阿略举日谱》的一章。因此,在彝汉文两种文本之间出现了“异文”。关于这两个问题,在访谈中冯元蔚先生作了如下解释:

曲布嫫:那么,阿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注意到你用的这个词呢是“彝族古典长诗”。那么现在汉族学界呢,研究彝族史诗基本上把你这个《勒俄特依》作为一个范本来研究,老是说彝族有“四大创世史诗”,包括《勒俄》、《梅葛》、《查姆》和《阿细的先基》。就是说,阿普,你当时把它命名为“古典长诗”的时候呢,您有啥子考虑呢?

冯:这个呢我都没有咋个深究。

……

曲布嫫:我看了一下,阿普,这本(彝文版)好像跟汉文版不一样。汉文版是册尔节(celyjjie 14章),彝文版是15章。比较之后,我发现彝文版多了《阿略举日茨》(atnyujjussecyt阿略举日谱)那一章。

冯:《阿略举日》啊?《阿略举日》原来是有,后来我到美姑去调查,补充了一下,有人认为它有点牵强附会。所以我又把它删了,觉得“阿略举日”的故事等于是离开了传统,民间倒是有一些传说。

曲布嫫:我这次到美姑调查,《勒俄》里面有《阿略举日》,肯定有一章。

冯:有啊,它是《阿略举日茨》(atnyujjussecyt 阿略举日谱),没得“阿略举日”的故事。

曲布嫫:“布德”(bbudde 故事)?“阿普布德”(appubbudde 神话传说故事的彝语总称)是没得。

冯:哦。对的,原本是没得,后头有一节我把它弄进去了,有人就说有点牵强附会嗦,我就删了。

曲布嫫:“阿普布德”( appubbudde)一般是散文体的,散体形式。那么就是说包括像支格阿鲁射日射月,一般的《勒俄》里面都有射日射月,有的版本还讲到他怎样跟木兹(muzyr 雷神)打仗。我觉得不能说有就不对,没得就对。这个不能这么简单来说,因为每一个版本都不一样。比如我下去搜集到的版本,有沙马土司的版本,有阿都土司的版本,还有宜地土司的版本。所以版本系统不一样,内容也会不太一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刘锡诚]谁来打捞乐嗣炳教授?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
   相关链接
·林继富:《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刘一皋]社会调查及学术研究的态度·[纳钦]从传说到信仰:一个蒙古村落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运行
·[陆扬]学术语境的“当时性”与近代中国的书评传统 ·[施康强]愧对乡邦先贤
·[李琳]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施爱东]不宜过度提倡学术创新
·[陈岗龙]《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的翻译错误·[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后记·[陈金文]树立学术批评的科学意识
·[施爱东]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省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施爱东]民间文学的“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博士学位论文: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