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中秋节志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33089
 

  六、游艺娱乐

  中秋节是人们休息娱乐的日子,充满欢快喜庆的节日气氛,节日这天的游戏、竞技等游艺活动特别多。

  (一)游戏

  1、兔儿爷

  兔子居月的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致使兔子成为月亮的象征。民间传说,月宫里的玉兔曾在八月十五这天下凡,用仙药治好了人间的疾病,为人们祛除了灾难。所以,为报答玉兔的恩德,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要祭祀它。明代出现了兔子泥塑,作为小儿女祭月时参拜的偶像,据明代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这种泥兔,北京称“兔儿爷”,天津称“兔二爷”,济南俗称“兔子王”,最初为中秋祭月所用,拜供之后就成了儿童的玩具。旧时,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就已面市,北京的东四牌楼一带,济南从普利门到舜井街的主要大街上,设有许多兔儿爷(兔子王)摊点。小贩们常将兔儿爷与兔儿奶奶成双配对摆置,吸引顾客。在天津,中秋节这天,妇女要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特意稍晚时出门,去迎请(即买)兔儿爷神像。

  兔儿爷,用黄土胶泥为料,用石膏模具磕出,再施以彩绘。民间艺人赋予了兔儿爷人格化的造型特征,兔首人身,脸面飞金,身施彩绘,或坐或立。各种兔儿爷的大小不等,大者一米左右,小者仅两三寸,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兔儿爷的形象多种多样,或捣杵或骑兽(有的骑狮、虎、麒麟等猛兽,有的骑鹿、象、马、牛、骆驼,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有的雕造成武将打扮,头戴金盔,身披甲胄,左手抱臼,右手持杵,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北京有一种特别的兔儿爷,端坐于莲花塘上,红莲碧叶,上映山石,石左为“刘海戏金蟾”图案。还有戏曲角色型的兔儿爷,出自《连环套》、《战马超》、《金钱豹》、《芦花荡》等戏曲故事,脸谱穿戴、身段神气皆栩栩如生,撷取两个就能组成一出戏。生活型的兔儿爷,扮成卖油、卖菜的小贩、剃头师傅、补鞋匠、算命先生等,社会群相应有尽有,穿着打扮、体态神情无不惟妙惟肖。还有模仿妇女形象的兔儿奶奶,在头上梳起“平三套”、“元宝头”、“苏州撅”、“二把儿头”等各种发型,穿戴也更加时髦。还有反映人生百相的,形体较小,安排在具体背景中,如听杂耍的、烧香拜佛的、坐茶馆的、娶媳妇的、出殡的、办满月的……,每组多至百十个,成为社会的缩影。还有一种通过提线可使其双臂和嘴唇上下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兔儿爷”,深受孩子们喜爱。 

  北京民间以兔儿爷为内容的歇后语很多,如“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兔儿爷掏耳朵——歪泥”、“兔儿爷过河——滩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都带有戏谑性质。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兔儿爷一直流行于民间,此后逐渐衰微,有的技艺已经失传。

  2、土人仔

  土人仔,是一种流行于福建福州的泥塑。中秋节时,福州吉祥山和南后街等地都有出售“土人仔”的摊位。土人仔的样式繁多,有整套佛教人物,如观音、弥勒、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等,有的是整套道教人物,如八仙过海等,还有结合时尚的各种成套人物。此外,还有精制的小古董、小桌椅、小炊具等儿童玩具,小巧玲珑,栩栩如生。人们把买回来的“土人仔”摆放在厅堂,展示欣赏。穷人家买不起这种玩具,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用瓦片造塔、造房子,用泥土堆假山,用泥巴自己塑“土人仔”。

  3、张灯、猜灯谜

  中秋张灯、猜灯谜,虽不如元宵节盛行,但也使节日充满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在福建建阳,中秋夜,每家要在屋檐下张挂灯彩,相传五代南唐破郡城时,练氏夫人令里民张灯,得免屠戮之灾,此后,为了纪念练氏夫人,张灯习俗沿袭至今。在陕西米脂、蒲城,各家张灯结彩,夜间朗如白昼,人们既赏月又观灯,天上人间美景尽收眼底。在广西平乐,也有在屋子高处竖长竿以挂彩旗、悬纱灯的习俗,各逞繁华。

  是夜,福建、台湾等地在街市设灯谜,一如元宵节。在福建政和,由士人专门设棚,出谜猜赏。在福建古田、霞浦,多于门前铺首悬挂灯谜,供游人猜射,猜中者得瓜果茶饼等奖品,或鸣放鞭炮以示奖励,众相娱乐,十分热闹。在福建福鼎,旧时每家饼店必在中秋夜出灯谜,灯谜主要来自民间,由当地人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如地名谜“铁针钉石壁——南镇难钉”、“下雨不拿伞——白琳(淋)”、“溪江洗炭——乌溪”、“狭巷抬杉柴——南湾(难弯)”等。。在台湾基隆,商户多悬挂灯谜,猜中者奖以月饼等物。

  柚子是南方地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应节时物,也可以之作灯燃点。在柚子上遍插香烛,点燃后,圆如星球,把柚子插在高竿上(或再将竹竿撑于屋顶),称为“点天灯”,广西地区也称“柚香”。或将竹竿向空高举,称为“望月”。在烛尽香灭后,放鞭炮,分瓜果、饼饵。在四川合川,可在一枚黄橙上插香百余支,置于高竿,竖在门外,叫做“烧天香”。

  4、搏饼

  搏饼,也称“戏饼”、“玩会饼”,俗称“搏状元饼”,是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特有习俗。关于搏饼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不同说法:一说元末某年的中秋节,人们假借玩饼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为号,各地一起发动反元起义;一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解官兵思乡之苦,特请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官兵在中秋节戏玩;厦门地区的说法,是郑成功驻军厦门时,由其部将洪旭设计出来这一富有乐趣的游戏,以解官兵乡愁。

  厦门的搏饼游戏,以“会”为单位,一会以四五人参加为宜。每会有63块饼,大小不等,共分为 6 种,即模仿古代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饼,代表状元)一个、对堂饼(代表榜眼)二个、三红饼(代表探花)四个、四进饼(代表进士)八个、二举饼(代表举人)16个、一秀饼(代表秀才)32个。据说搏饼最初是读书人占卜自己科考命运的一种方式。传入民间后,经再加工创作,占卜内容逐渐消失,演化为一种游艺习俗。搏饼时,桌上放一大海碗,每人轮流抓取 6 个骰子掷入碗中,按照游戏规则,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取不同的饼,最终夺得“状元”者为赢家,常放鞭炮庆贺。参加搏饼的人,连呼带掷,整个过程中,你争我夺,骰子声、喝彩声、戏谑声不绝于耳,气氛十分热烈。直到现在,搏饼成为厦门人中秋节最主要的活动,几乎每个家庭、各个单位都举行;甚至在节前数日就开始搏,中秋之夜达到顶峰;搏饼的奖品,也以其他各种东西代替了状元饼。

  台湾地区的中秋搏饼活动,士子在赏月宴饮时,在特制的大面饼(名为“中秋饼”)上面用红笔写一“元”字,用六枚骰子掷出四红者得之,取“秋闱夺元”之兆。

  5、舞龙

  在广东德庆,中秋前后,糊纸为龙,燃烛其中,附以金鼓灯彩,沿街夜舞,谓之“舞香龙”,往往花费数十金。有时城内外以之斗胜负,连舞十几夜不停,后被官方禁止。安徽绩溪有游火龙的风俗,用稻草扎成长约丈余的龙身,由十余人用竹竿撑着,游走于各村,锣鼓队紧随其后,一路上向各家讨香,插在龙身上,游毕,烧纸箔,放鞭炮,将火龙送至河中。

  中秋夜,各地的儿童游戏也是丰富多彩,饶有乐趣。

  6、烧塔。据传烧塔习俗始自元朝末年,为纪念刘伯温于中秋夜举火为号发动反元起义。民国十四年《阳江县志》引《南海续志》载:“南汉时,‘上元’、‘中秋’辄登塔燃灯以兆丰稔,号曰‘赛月灯’。里巷亦垒瓦为塔,集薪燔之,火遍三城,亦奇观也。今其俗尚存云。则邑俗亦南汉之遗也。”当地认为是继承了南汉遗俗。在海南安定,则有烧塔“欲为科场者作文笔开花之兆”的说法。

  中秋夜,儿童在野外拾瓦片垒堆成塔,高数尺,且有多孔,内填木柴或竹、草,放火烧塔,同时鸣锣击鼓,绕塔而戏,据说可以辟邪。在江西临川,待瓦片烧红后,再泼以煤油(或撒松香粉),火上浇油,刹那间烈焰冲天,明亮如白昼,极为壮观,可以从黄昏时分一直烧到夜深,直到无人观看时才熄灭火焰,称作“烧瓦子灯”。江西上犹称为“庆塔”,福建崇安称“烧宝塔”,广东石城等地称“烧梵塔”。孩子们有时还比赛烧塔,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在广东惠来,少年取瓦砾筑砌高塔,炀火煨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下一条: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