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关注]孩子们心中的中秋节
——北青专版:中秋 让我们共品亲情月光
  作者:赵静捷 曾佳 任然 姜思齐 易李弘扬 王舒墨 许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18971
 

  想念阔别已久的爷爷

  ◎高一(11)班 曾佳

  小时候过中秋节,总喜欢偎在爸爸怀里,一手捏着最喜欢的五仁馅月饼,一手指着天上的月亮,兴高采烈地跟爸爸妈妈说:“好圆的月亮!”此时的妈妈总是笑眯眯地瞧着我,而爸爸却轻叹道:“还是不够圆啊!”那时总不明白父亲在挑剔什么,那轮泼洒清辉的明月,是多么饱满啊!

  大一点的时候,才知道父亲是在思念远在湖北老家的爷爷奶奶。说起来也许惊人,我长到十五岁,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祖父母,也从没回过湖北老家。其实倒并非一次都没有接触过,听母亲说,在我还只有一两岁的时候,我的爷爷曾从湖北来北京看望我们一家人,一定也从母亲的怀里轻轻地接过我、用他粗糙温暖的大手抱过我。我对他的怀抱当然没有印象,脑海中却不由地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我那陌生的、风尘仆仆的爷爷伸出手要抱起我,我被吓得往桌腿后躲……我不能确定这个情景是我小时候在梦中杜撰的,抑或是我那远方的爷爷留给我唯一模糊而真实的记忆。然而无论真伪,我都感到失落和内疚。在我身边的同龄人,祖父母健在的,常常在周末团聚在一起;祖父母过世的,至少留给了孙子女许多美好的回忆,以及一张张遗像。而我呢,除了知道他们活着、知道爷爷的名字是曾祥福之外,就对他们一无所知。这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当我明白了这许多后,第一反应是疑惑父亲为何十几年都不带我回一次湖北,甚至连他自己都没再踏上老家的土地。他——至少在我面前——从没和自己的父母通过电话,只与兄弟姐妹们联系过寥寥几次。除了每年给老家寄几次钱,他也不写信,甚至不提及自己的父母——难道父亲不思念自己的父母吗?不,绝不是。他的工作确实非常忙碌,但总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对这个家也很负责。父母若在身边,他必定是个孝顺儿子。然而我还是不懂,父亲这么思念自己的父母,怎么一点儿外在的表现都没有呢?军训的时候我只离家几天,便偷偷掉泪,父亲离家十几年,我从未见他为任何事流泪。后来真正开始成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我在偷偷哭泣的时候是无人知晓的,像父母这样含蓄的年纪,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许大部分都是深藏在心里的吧。而父亲若是真的回了老家,一定放不下我和母亲,放不下工作,而到了那边一时也会难舍难分。

  中考之后,我曾提出要和父亲一起回湖北看望爷爷奶奶,记得当时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我也想带你回去,可是七八月份正是湖北最炎热的时节,你会受不了的,再等等吧。于是计划搁浅了。但我一定要尽早回去,我渴望回去。这是一种本能的渴望,是对亲情的渴望。在这种强烈的渴望中,夹杂了一种担心——担心不再有机会阖家团圆,担心在我的生命中会留下一个终生的缺憾。这种担心使我的渴望变得更加迫切。

  沉浸在渴望中,我常常想像爷爷奶奶的样子,想象他们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由父亲的身材推断,爷爷应该是个矮小而结实的庄稼人,虽然在那个模糊的印象中,他中等的身材,偏瘦,戴了个毡帽。奶奶呢,也许像姥姥一样慈祥,而且更淳朴。在皎洁的月光下,父亲舒展笑颜望着我们,而我坐在爷爷奶奶中间,听他们讲乡下的中秋节,乡下的月光和父亲小时候的趣事。我还会边为他们捶肩边津津有味地说些他们想听的事,陪他们一起吃月饼。当然最重要的事要告诉他们,父亲爱他们。我爱他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14日02:5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生活观察:当月饼变成了“群发月饼票”……
下一条: ·[郭军宁]中秋节拜兔儿爷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月饼模子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
·[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
·[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
·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台湾学者赞赏大陆列中秋为法定假日:有助传承
·黄涛:《中秋》(三联“节日中国”丛书)·[黄涛 王心愿]中秋月饼考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本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刘魁立:古往今来话中秋[视频]
·[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中秋节里的“兔儿爷”:祭祀神仙变成儿童玩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