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中秋法定假日:民俗回归的本义
  作者:林世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13276
 

  中秋节强调团圆,符合中国人的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很有意义。如果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人们会发现,原来传统节日这么有意思。9月14日,70岁的王作楫老先生将度过人生中的第70个中秋节。

  “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个中秋节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位自幼对北京民俗熟稔的著名民俗学家感慨,“终于在有生之年等来了这一天!我相信传统节日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2007年11月9日,经过民意调查和专家调研,国务院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今年清明、端午放假后,9月14日,人们又迎来了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3亿国人终于可以在中秋这天完全舒展身心,与家人团聚,享受浓浓的亲情。

  

  中秋放假自古有之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据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介绍,中秋节放假并非现在独创,而是自古有之。《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中秋放假一天,以后的朝代一直沿袭。“但元朝例外,从《元典章》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中秋没有放假。不放假的原因,可能因为中秋聚会多在晚上,掌握政权的蒙古人听不懂汉话,担心汉人聚会谋反,所以干脆就不放假了。”

  清明、端午和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从动议到实行经历了四年。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透露出了重要信息: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具体涉及缩短“五一”、“十一”长假时间,并增加中秋、清明等法定节假日。此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几次人代会上都提出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议案。在2007年的政协大会期间,百余名港澳委员联名发起提案,建议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假期。

  其间,中国民俗学会牵头,由中国人民大学黄涛、北京大学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萧放、中国民俗学会专家陈连山等学者承担的“关于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研报告”提交中央有关部门。报告对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放假安排提出了具体建议。

  萧放负责调研报告中的中秋节部分。“主要是收集古代一些与中秋节有关的习俗资料,强调中秋的来源。”他在调研报告中称:中秋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服务与调节功能,这种功能是国庆长假不能替代的。建议以政府的名义恢复中秋节秋季大节的社会地位,将“中秋长假”定为法定假日。

  萧放认为,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情感、价值观、伦理观念,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应该得到重视。“就中秋节来说,它是强调团圆的,符合中国人的伦理观,对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把它的文化内涵都发掘出来,我们会发现,原来传统节日这么有意思。”

  让萧放欣慰的是,国务院终于顺从民意,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使日渐式微的传统节日重新绽放它的美丽。虽然放假的时间和他当初的构想有一定差距,但他依然欢欣。据他透露,文化部目前准备做一套节日志,每个重要节日都要搞调研,以发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在两年前,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春节已经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这说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

  第一个中秋假期,让人充满期待。来自贵州的刘先生,从十七年前在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留京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他一直没有回家过中秋。“爸爸去世后,妈妈一直在生病。我平时很忙,没有时间看望妈妈。今年中秋假期,我想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家,月是故乡明嘛。”他向单位请了五天假,准备在家多呆几天。

  28岁的曹新则忙着在中秋节相亲。他从法国留学回来后仍单身,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孩,安排在中秋节见面。“中秋节嘛,大家觉得聚聚比较自然,而且气氛比较好。”他打算去北京的后海酒吧街赏月。

  在这个中秋节,许多人因为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将告别唐代诗人李白当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正义网 2008年09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山东民俗专家:中秋拜月是女性专利始于明代
下一条: ·民俗学家呼吁:别让中秋节沦为“月饼节”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