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弘,1985,《A.van Gennep生命仪礼理论的重新评价》,《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0期,页229-257。
岳永逸,2003,《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以北京天桥街头艺人为例》,《民俗曲艺》第142期,页207-272;
——,2004,《对生活空间的归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民俗曲艺》第143期,页213-269;
——,2007,《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张紫晨,1985,《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赵世瑜,1998,《江绍原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民俗研究》第1期,页67-75。
——,1999,《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
① 陈观胜的译文将通过仪礼翻译为“过关礼仪”,将分离、过渡、融入分别翻译为分离、边缘、聚合。
② 根据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1999: 99)的介绍,1951年,根纳普自己曾宣称他能够应对18种语言的工作,这个数字并不包括他所掌握的方言。
③ 他还被尼科尔·贝尔蒙(Nicole Belmont,1979)视为是法国民族学的开创者。
④ 另可参阅该书中译本(2004),页174。
⑤ 受此启发,我曾分析了过去江湖艺人拜师、盘道、表演等仪式时,空间的转换、位移,尤其是“山门”“师门”等“门”的重要性(岳永逸,2003;2007)。
⑥ 余光弘(1985)对根纳普通过仪礼理论的演绎和延伸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基于此。余的演绎包括:1、生命仪礼中的边际人物是多范畴的,包括新人、新人的家人及仪式的赞助者,所有边际人物在仪式后都有地位的转变;2、转变界限并非一定就是从一种清楚的地位到另一种清楚的地位,还存在从未界定到已界定和从已界定到未界定两种情形;3、他还将生命仪礼的模式重写为:结合仪式→分割仪式→结合仪式。
⑦ 根据这一认知,我曾经分析了华北乡村一个村落型庙会的通过仪礼本质。我在该文中指出,与当今村落生活、经济生态、历史传承、人口聚居、人们心理需求等方面紧密相连的以敬拜为核心的庙会,具有一定的应急性,是参与会众、村落及自然宇宙三个层面的过渡仪礼和三者一体的过渡仪礼,相关的各方都通过娘娘庙会避免可能有的危机,并获得再生的能量,庙会是村民对其生活空间一年一度地象征性规束与重整(岳永逸,2004)。关于岁时节日的通过仪礼性质,可参阅萧放,2006。
(本文原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