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岳永逸]范·根纳普及其《通过仪礼》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25233
 

  因此,该书的“地域通过”、“个体和群体”和“其他类型的通过仪礼”实际上都是更为重要的章节。地域通过与人生仪礼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是人生仪礼必有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哪怕这种地域位移的表现仅仅只是一扇具体或抽象的“门”地开启或通过,如“心扉”、“山门”、“师门”等。[⑤][⑥][⑦]其他类型的通过仪礼与人生仪礼则是一种相互涵盖的互显关系,而非风马牛不相及。进一步言之,诸如庙会等群体性参与的地方庆典以及岁时节日显然也是根纳普所说的通过仪礼。人生仪礼是针对个体-新人(novice)的,但更是针对群体的,还是针对个人和其所在群体的生活世界与他们所理解的宇宙、自然的。

  再如,根纳普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明确指出,在一个仪式中,分离、过渡与融入有时仅表现为某个眼神、手势或动作,并非所有的族群、所有仪式都存在繁杂的象征符号的组合与排演。这种源自于实践但又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很适合于今天我们这个去神圣化以及去仪式化的社会相关行为的分析。

  对于《通过仪礼》的主要贡献,金博尔(Kimball)在其“英文版导言”进行了详细而系统地说明,这里不再赘述。相较于国内学界早已熟知的《原始文化》和《金枝》而言,作为一个世纪前的经典著作,该书行文更为精谨,没有大肆铺陈材料,这也使得读者易于把握其要旨。

  基于上述原因,我翻译了金博尔为《通过仪礼》英文版写的“导言”(Gennep, 1960:v-xix),根纳普阐明自己的理论基础与主要观点的首章“仪式的分类”(Gennep,1960:1-14)和尾章“结论”(Gennep,1960:189-194)。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章节的翻译是在好友赵旭东博士、赵丙祥博士、梁永佳博士和刘晓春博士的鼓励下进行的。翻译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同事王庆博士以及谢磊、王耀凤、吕好好三位学妹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虽然全书已经于两年前译完,并校对数次,但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定然难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引用文献:

  Alan Dundes ed.,1999,International Folkloristics: Classic Contributions by the Founders of Folklor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pp.99-102.

  Fiona Bowie,2000,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Oxford.

  ——,2004,《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Gennep, Arnold 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Trans. Monik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icole Belmont, 1979, Arnold van Gennep: The Creator of French Ethn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olon T. Kimball, 1960,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Edition, in Gennep, Arnold van., The Rites of Passage. Trans. Monik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v-xix.

  高丙中,1994,《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江绍原,1932,《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李荣贞,1940,《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北京: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毕业论文。

  娄子匡,1933,《民俗学的分类》,《民俗》周刊第119期,页16-28.

  维克多·特纳,1995,《模棱两可:过关礼仪的阈限时期》,陈观胜译,收入史宗主编,金泽等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论文选》,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页512-530。

  萧放,2006,《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页50-58。

  阎云翔,1998,《欧美民俗学》,见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页423-441。

  杨成志,1936,《现代民俗学——历史与名词》,《民俗》(复刊号),页1-12c。

  杨堃,1932,《介绍汪继乃波的民俗学》,《鞭策周刊》一卷十三期,页9-14;

  ——,1936,《民俗学与通俗读物》,《大众知识》一卷一期,页5-14;

  ——,1991,《杨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尹虎彬]民族志:科学与实证
下一条: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张举文]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经典民族志著作
·[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
·[孙英芳]从传统庙会到新兴人生仪礼·[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