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岳永逸]范·根纳普及其《通过仪礼》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25211
 

  1922年,他曾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并在两国举行了关于法国民歌、民间艺术以及民间工艺的86次演讲(Alan Dundes, 1999: 99)。1945年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为72岁高龄的根纳普提供了津贴,以保证他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当代法国民俗学手册》(Manuel de folklore francais contemporain)(九卷本)的编纂中。1957年,根纳普在布格拉罕(Bourg-la-Reine)去世。

  尽管根纳普的博士论文是在马塞尔·莫斯的指导下写成,但根纳普的思想却富有心理学派的色彩,其治学方法也与英国人类学派相近,不以涂尔干的学说为然(杨堃,1991:62)。这种学术上的个性与取向,使得根纳普的研究,尤其是《通过仪礼》,不但被涂尔干本人有意忽视(Kimball,1960:xii),还长期或多或少地被涂尔干及其追随者列入“黑名单”(Alan Dundes, 1999: 99)。由此,根纳普的学术思想也长期在法国社会学界、人类学界受到遏制。这种取向和境况也使得根纳普将自己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民俗学的研究之中,并使他“在民俗学上的贡献更为伟大”(杨堃,1991:62),被视为“法国民俗研究之父”(Fiona Bowie,2000:161)。

  如前所述,根纳普把民间文艺和风俗习惯看成是活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不是死文化的残余,认为真正与民俗学有关的是“活的,直接的事实”。由此,他进一步指出,民俗学不是一门图书馆式的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学问,而是田野与实验的科学,并强调观察法、访谈法和地图法在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和方法始终贯穿在根纳普的民俗学研究之中。

  除前文提及的诸书之外,根纳普的民俗学著作还有五卷本的《宗教,传说与风俗》(Religions,moeurs et légendes)(1908—1914),《传说的形式》(La formation des légendes)(1922)。根纳普关于民俗学理论、方法及调查的文章主要有:《神话及仪式研究的方法》(De la méthode à suivre dans l‘étude des rites et des mythes)、《对民俗学方法论的贡献》(Contribution àla méthodologie de Folklore)、《战前的法国民俗》(Folklore en France depuis la Guerre)和《法国民俗》(Le Folklore en France)等(Alan Dundes, 1999:100)。

  在根纳普的众多著述中,在世界各地和人文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就是有名的《通过仪礼》。

  三

  《通过仪礼》最早出版于1909年,原文是法文。1960年,茉利卡·巴什·威日德蒙(Monika Basch Vizedom)和加布里埃尔·L. 凯菲夫人(Gabrielle L. Caffee)把《通过仪礼》翻译成英文(The Rites of Passage),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该书在英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影响深远,涌现了一系列受根纳普理论影响的研究成果(参阅Alan Dundes, 1999: 101-102)。

  正如根纳普在《通过仪礼》“前言”中说的那样,早在1907年9月,在牛津大学举行的关于宗教史的会议上,他就将《通过仪礼》的部分内容与西德尼·哈特兰(Sidney Hartland)、J. G.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和P.埃凡德里(P. Alphandery)诸位交换了意见。《通过仪礼》共分为十章,分别是:1、仪式的分类;2、地域通过;3、个体和群体;4、怀孕和分娩;5、出生和童年时期;6、入会仪式;7、订婚和婚礼;8、葬礼;9、其他类型的通过仪礼;10、结论。

  在国内,至今仍未有《通过仪礼》的中文译本。在相当程度上,这也影响到人们对根纳普通过仪礼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比如说,根纳普的通过仪礼并不仅仅只是在研究人生仪礼。对根纳普而言,诞生、婚礼、葬礼等人生仪礼是与地域通过、自然、宇宙的变化,与个体和群体的宇宙观紧密相连的。换言之,我们所指称的人生仪礼在根纳普那里仅仅是与社会、群体、宇宙相连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表现形式。在《通过仪礼》“结论”一章中,根纳普对此有着准确的说明与强调。鲍伊(Fiona Bowie,2000:151-152)也曾总结道:

  范·根纳普用“通过仪礼”这个术语来表达“过渡仪礼”,即改变状态或地位,这种改变的主体或者是人或者是节令,或者是集体性的或者是个人性的。通过仪礼一般与入会仪式相关。但是,在根纳普发展的理论构架中,通过仪礼应用范围要广得多。他认为,所有的通过仪礼都具有三重结构。第一阶段是与原有的状态、地点、时间或地位的分离。之后是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中的人既不是转变前的人,也非在第三阶段经过重新整合的人,而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之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的仪式中看到这个基本的模式,尤其是在表现为转变或运动的某些类型时尤其如此(从冬天到春天、从出生到死亡、从单身到结婚、从儿童到成年,等等)。[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尹虎彬]民族志:科学与实证
下一条: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张举文]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经典民族志著作
·[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
·[孙英芳]从传统庙会到新兴人生仪礼·[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