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进香朝拜礼俗
朝山进香的队伍,如果是以香社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自己的标志。讲究一点的香社,都备有锣鼓队伍,随社而行。一直到民国年间,进香的的香社都打着自己的旗子,旗上绣有“朝山进香”四个大字,下写“某某乡某某香社”一行小字,另外还打出各种形式不同的旗帜。香社的会旗制式,清代以前多为长方形红旗,清代以后多为三角形黄旗。进香途中,每经过村庄,都要锣鼓齐鸣,燃放鞭炮,浩浩荡荡,惹人眼目。傅振伦曾记述了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游泰山时见到的香社队伍:“时值夏历三月中旬,为泰山庙会之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相望于途。妇女皆缠足,头梳长髻,衣裳博大,不着裙衫,脚带宽可四寸,多深红艳绿色,盖犹有数千年内地古装之遗风。捧香合手,喃喃不绝于口。至于男子朝山,则唯随僧道鼓吹而已。有手持直角三角形之黄旗者,其上大书‘泰山进香’四个大字,右侧书‘莱邑义峪庄’诸小字,是殆来自山东东部莱州者。山中居民,有出售香马纸课者,生意最盛。沿路乞丐甚多,逢人索物,并云‘千舍千有,万舍增福。’‘步步升高。’‘积德吧,掏钱吧,个人行好是自个的!’不予,则不得前行。游泰山杀风景事,莫过于此。”
1、投宿安驾
民国以前,普通香客到泰山进香,交通工具主要为骡、驴等牲口,还有的完全是步行,路途远的要走几天的路程。清宣统二年(1910年),津浦铁路开通后,乘火车来泰山的人增多。
过去进香途中投宿,第一件事就是安驾。娘娘驾有三种,一种是元君塑像,一种是元君画轴,还有一种是元君牌位。不论哪一种,都要安置在所住房间的正中,烧香上供以后,才可以张罗其他事宜。
香客宿店吃饭,称之谓“搭伙”,即同来所有香客统一安排伙食,由香社一总结帐。《醒世姻缘传》对素姐一行进香途中,在济南府东关周少冈店中投宿的情况,有十分形象地描述:“老侯老张看着正面安下圣母的大驾,一群妇女跪在地下。一个宣唱佛偈,众人齐声高叫:‘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齐声一叫,声闻数里。号佛已完,主人家端水洗脸,摆上菜子油炸的馓枝、毛耳朵,煮的熟红枣、软枣:四碟茶果吃茶。讲定饭钱每人二分,扞油饼,豆腐汤,大米连汤水饭,管饱。众人吃完饭,漱口溺尿,铺床睡觉。”
2、到山住店
到达泰山后,先要在香客店安顿好。常年进香的香社,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香客店,每年来朝山都住在同一个店内,店主和会首之间也都熟悉了。到店的第一件事仍旧是把娘娘驾供奉在房屋正中。
泰山的香客店中,一般都设有小型的泰山娘娘庙,香客到店后除安置自带的娘娘驾外,还要到店内的娘娘庙叩拜,舍香钱,表示已向山顶上的泰山娘娘“报到”。来到香客店后,“洗脸吃茶,报名雇驴轿,号佛宣经,先到天齐庙游玩参拜。回店吃了晚饭,睡到三更,大家起来梳洗完毕,烧香号佛过了,然后一起吃饭”。上山前的一顿饭,照例是素食。
3、登顶拜庙
香客朝山一般是三更即起,赶早起程登山。上山的情景,张岱在《岱志》中曾对明朝末年的情景有所描述:“天未曙,山上进香人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一呼百和,节以锣鼓。灯火蝉联四十里,如星海屈注,又如隋炀帝囊萤火数斛,放之山谷间,燃山熠谷,目炫久之。”也有的香社在夜间上山,盘道上以团队为单位,提灯行进,场面也十分壮观。明嘉靖年间的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曾写道:“三鼓起,启堂之北扉而望,若曳匹练者,自山址上至绝顶,又似聚萤数百斛囊中,光熠耀不定。问之,乃以兹时士女礼元君灯,鱼贯而上者也。其颂祝亦隐隐可听云。”
上山进香,普通香客多步行登顶,有条件的香客则雇山轿上山。泰山的山轿,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泰山山轿,是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56年)封禅泰山结束后,连夜乘山轿下山。此后,由于受礼制所限,乘坐山轿只是帝王的特权,一般庶民百姓被明令禁止乘坐。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轿子普遍流行,泰山山轿才得以大量出现,成为一般香客代步的工具。泰山的山轿形制上很有特点,结构比较简单,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减少负荷。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中对泰山山轿的描写极为细致:“泰安的轿子像个圈椅一样,就是没有四条腿。底下一块板子,用四根绳子吊着,当个脚踏子。短短的两根矫杠,杠头上拴一根挺厚挺宽的皮条,比那轿车上驾骡子的皮条稍为软和些。轿夫前后两名,后头的一名先趱进皮条底下,将轿子抬起一头来,人好坐上去,然后前头的一个轿夫再趱进皮条去,这轿子就抬起来了。”上山时,走平道轿夫一前一后,上台阶却要横行前进,即前后轿夫只差一两个台阶,侧身向上,以保持轿子平衡。轿夫上山时负重难行,要一步三喘,下山却抬着轿子一溜小跑,一小时就可下到山底,速度快得惊人。张岱曾在《岱志》中这样描写他坐山轿下山的感受:“舆人掖之,竟登舆从南天门急下。股速如溜,疑是空堕,余意一失足则齑粉矣。第合眼据舆上,作齑粉观想。常忆梦中有此境界,从空振落,冷汗一身时也。顷刻下二十里。”正因为如此,在《醒世姻缘传》中,素姐的弟弟薛如卞在反对素姐随社朝山时,还特别提到了山轿:“你没见坐着那山轿,往上上还好,只是往下下可是倒坐着轿子,女人就合那抬轿的人对着脸,女人仰拍着,那脚差不多就在那轿夫肩膀上。那轿夫们,贼狗头,又极可恶,故意的趁和着那轿子,一颠一颠的,怎么怪不好看的哩!这是读书人家干的营生么?”泰山山轿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近年作为旅游项目,泰山山轿又得以恢复。
上山除步行、坐山轿之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泰山上修了盘山公路,可以从山下坐汽车直达中天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登山索道的开通,上山就更加方便了。
香社到泰山进香,尤其是外地的香社,进香朝拜的主要目标是位于岱顶的碧霞元君上庙——碧霞祠,所献的贡品也都是在这里交接,这也就是许多香社碑碑文中所说的“进香于泰山圣母前”。香社成员由会首带队(有的香社还请香客店派人当向导,犹如今日旅行社之导游),经过一路奔波到达岱顶,来到碧霞祠西神门下“振衣岗”时,会首会提醒大家整好衣冠,马上就要到圣母宫了。为了显示真诚,香客们多数都是徒步登山,甚至有一些还是一步一叩头来到山顶的。即使有乘山轿的富有香客,来到振衣岗前,也必须下轿拾阶而上,以示对娘娘的尊敬。过去,一般香客来到西神门口都要先站住,不能径直进门,因为门口有一个人拿着号角,门前摆着一个装钱的小箩筐,掌号人一声号令,香客们就要向箩筐里扔钱(钱多钱少并无定数),此时,送香客进山的人高声说到:“西神门上张声号,泰山娘娘早知道。”(此俗久已不存)。此后,通过山门,进入到元君大殿前参拜。
香社在碧霞祠集体参拜,一般是在正殿前。会首站在队伍的前面,率领香社的善男信女上香、叩头、行礼,并将所备的礼单在神前诵读,告知神灵,也有请庙中的道士代读的。读罢,将贡品一一拿出陈列,敬请泰山娘娘收下。集体上香时,也有的香社,由会首带领大家唱诵经书、赞扬神灵、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崇拜之心。集体仪式结束后,香社成员再根据各自的情况,单独向神灵许愿或还愿。
为了防火,香客们一般不在碧霞祠内烧香,而是到祠外的“火池”烧纸焚香,火池南的照壁上写有“万代瞻仰”四个大字。现在进香时,许多香客先来到火池烧纸,烧纸时也有简单的祭拜,然后再进入碧霞祠正式祭拜。
4、献换袍衣
作为一项集体进香仪式,清代至民国年间,还有给泰山奶奶换衣裳的习俗。
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大都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香客们要专程到泰山为老奶奶换衣服,即为她脱棉衣,换春衣。香客们在若干天以前就买好布料,制成新衣,一般的搭配是:最里贴身穿白缎子衬衣、白绸子裤;外层夹衣上身为大红缎子面、白绸子里,下身为蓝缎子面、白绸子里;最外层穿大红缎子绣花蟒袍,白绸子里;要用一丈多长的白绸子裹足;鞋为三寸金莲式样的绣花鞋,有大红的,也有蓝色的。
献换袍衣是一项由多个香社共同参与的活动,参加换装的各路香客,主要来自泰安城里、与泰安相临的新泰、莱芜、以及淄博、德州等地。他们于三月十四日到达岱顶,当晚温台开戏,第二天再唱一天戏。十五这一天,就在碧霞祠后面的神憩宫给老奶奶换袍衣。参加换衣的香客全部为女性,她们先上供,烧香,叩头,由其中德高望重的会首主持仪式。神憩宫的元君像为檀香木雕成,各个关节都能够活动。神像作卧式放置,换衣时又能够使之坐起,因此便流行着一些神秘的传说。相传参加换装活动的女香客中,如果有怀孕男胎的人,无论怎样活动神像的关节,神像也不会坐起来,这时主事者就会发话:“请怀孕的女香客出去。”然后再捏神像关节,神像就会坐起来。这类传说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显示神的灵验。
5、下山接顶
明清时期,香社进香结束从山顶下来时,香客店会在红门提壶设便宴迎接,并且把酒浇在会首的足前,称为“接顶”。当晚在店内宴以酒菜,并唱戏招待,谓之“朝山归”。张岱曾记述了明末香客店宴贺下山香社的情景:“下客夜素、早亦素,午在山上用素酒果核劳之,谓之‘接顶’。夜至店,设席贺。谓烧香后,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利得利,故曰贺也。贺亦三等:上者专席,糖饼、五果、十肴、果核、演戏;次者二人一席,亦糖饼,亦肴核,亦演戏;下者三四人一席,亦糖饼、肴核,不演戏,用弹唱。计其店中,演戏者二十余处,弹唱者不胜计。庖厨炊爨亦二十余所,奔走服役者一二百人。下山后,荤酒狎妓惟所欲,此皆一日事也。”
近代以来,店主只是象征性地端出酒菜,名为“道喜”,晚上看戏时把元君像挂在大厅中央,叫“请泰山娘娘看戏”。
香社朝山结束离开香客店时,店主往往会送给带队来的会首一些礼品,以便拉住主顾,下一年进香时还住本店。《醒世姻缘传》中,店家宋魁吾送给侯张两个道婆的礼物是“每人一把伞,一把藤蔑子扇,一块腌的死猪子肉,一个十二两重的小杂铜盆”。
6、祖庙寻根
到泰山进香的香社,传统上主要以华北地区和华东、东北部分地区为主,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也有来泰山进香的香客,而且他们往往是以团体的形式前来进香。
1996年夏天,大型系列片《中华泰山》摄制组,有幸拍下了福建省惠安县农民进香团来泰山朝山进香的全部过程,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南方香客在泰山进香的有关仪式。
惠安县有两座东岳庙,当地传说,泰山是他们那边东岳大帝的祖庙,这些年,当地风调雨顺,富裕了的农民有了条件实现他们来泰山寻根的愿望。这个进香团从惠安出发,走了四天三夜,从中国的东南海滨来到泰山岱庙,他们用流行于南方的仪式,在祖庙为带来的东岳大帝举行了祭祖典礼。摄制组还跟着他们回到了惠安,当在祖庙举行过仪式的东岳大帝神像回到当地时,他们还举行了绕境游神的活动。
来自福建惠安的进香团是按照南方民间信仰的传统,把他们当地的东岳庙看作是泰山岱庙的分灵(或分香)庙宇,岱庙是当地东岳庙的祖庙,这就像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一样,许多妈祖庙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社在泰山进香的集体仪式除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为进香的香客施茶、请客、建醮等。明清时期,在泰山南麓进香结束后,有条件的香社还要到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去进香建醮做法事。在泰山立碑留名也是香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集体活动。
(四) 返乡接顶
香社从泰山进香结束返回乡里,还有“烧回香”和家里人为登山进香的亲人“接顶”的习俗,这些和临行前的“烧信香”和“饯顶”的仪式一样。清康熙十五年《临清州志》“风俗”部分,记述了当时临清的“接顶”和四月十八碧霞元君会的情形:“俗尚泰山进香,自二月初起,至四月中止。回香之日,亲友具酒出迎,自东水关沿河十里,游船车马,不绝于道,曰‘接顶’。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会,倾城士女出供香火,自十五至十八日,上庙者水陆不绝。明末西北之民结社来观,如东岳故事,其灵爽讫于千里。每岁会资造金银五色纸宫殿,为驾前仪仗,为鼓吹,为扮演杂剧,两城周游,市民设祭,以珠翠珍宝聘巧工扎饰玩具,备极华丽,五日内閧添街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原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本文责编:叶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