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安德明]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1-19 | 点击数:14482
 

  现代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和转变时期的二十世纪初期。它不仅是作为一门新生的现代学科而兴起,同时也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主要部分,承担着重建民族文化、弘扬民主精神、从而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任务。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传统的上层文化投向历来受到鄙视的民间文化,并对它加以前所未有的褒扬、关怀和探究,以期从中发现民族文化振兴及民族精神解放之路。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文化给予了同等热情的关注,初创时期的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因而也便呈现出多视点、多方法、多目的的纷繁局面,就学科本身建设而言,它也体现出发轫之初的繁荣中有困惑、摸索与彷徨相交织的特点。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民俗学同多难的中国社会一样,也走了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时而兴盛,时而萧条,一些开拓时期踊跃的倡导者和参加者,则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地“回归”到了自己原先的研究领域。然而,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民俗学,却也在曲折的前进中渐渐明确了它的学术品格。

  关于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历史,多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给以关注和探究,也出现了一批总结、研究的文章和著作。例如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民俗周刊》创刊号,1928)、《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形成与发展》(《文艺研究》1984年第6期 )、娄子匡《中国民俗学运动的昨夜与今晨》(《民间月刊》第2卷第5期,1933)、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出版物一览》(《民俗季刊》第1卷第1期,1936)、赵卫帮《现代中国民俗学的调查》(《民俗学志》,1942)、杨堃《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民族学研究集刊》第6期,1948)、直江广治《中国民俗学史》(1976)、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1985),以及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1993)和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1995)中有关现代的部分,等等。美国学者多尔逊为一部中国民间故事集所作的序言,也可以说是这方面颇具特点的一篇论文。

  理查德·多尔逊(Rchard M· Dorson,1916-1981),是美国当代极负盛名的民俗学家,生前长期任印第安那大学民俗学教授,并曾担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他一生著述甚丰,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美国民俗学史、英国民俗学研究史、当代民俗事象、民间文学类型及母题索引、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在为德国汉学家和社会学家沃尔夫·爱伯哈德所编英文本的《中国民间故事集》(196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的序言中,多尔逊教授对现代中国的民俗学运动进行了简约而又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本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应用及研究状况,三是西方学者有关中国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情况。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全面而丰富,后两个部分,更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在一般史论中较少见到的史实,尤其是解放后那一段时期的情形。在方法和角度上,其论述强调历史的连贯性,着重于挖掘民俗学运动的兴衰同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运动本身同中国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并且给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这篇不足两万字的文章,具有了不同一般的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安德明]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下一条: ·[刘锡诚]谁来打捞乐嗣炳教授?
   相关链接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李闪闪]重新发现黄石
·[叶涛]学科史、学术体制与学科发展·[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意]朱泽佩·科基雅拉:《欧洲民俗学史》·[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赵振坤]韩国民俗学对“民”与“俗”的研究·[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李姿莹]隐形的桥梁:中国民俗学的福建时期·[丹·本-阿默思]民俗研究的历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周星]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
·[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
·[董晓萍]民俗学高等教育的变化、对策和阶段性实践·[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