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中外专家学者建议建立《格萨尔》文化长廊
  作者:不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8-05 | 点击数:3592
 

  在刚刚结束的《格萨尔》国际研讨会上,中、日、美、俄、加、澳等国的专家学者建议,建立3个《格萨尔》文化长廊,开辟3条格萨尔文化旅游路线,让《格萨尔》这部活史诗长久地活下去。

  《格萨尔》是一种口头传唱的说唱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十七世纪以后被以书面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格萨尔》约有百余部,整部史诗约有五十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是一种活形态史诗。《格萨尔》史诗以恢宏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和社会的基本形态,代表了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也正因如此,《格萨尔》曾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千年纪念活动名单。曾长期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李晋有先生,对藏族文化深有研究。他说:“世界上的史诗绝大多数是书面史诗,而格萨尔则是活着的史诗,至今仍有百余位艺人在延传着这部史诗,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的财富。”

  《格萨尔》史诗主要流传在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地区,在土族、纳西族等地区也有流传,因此它又是中国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格萨尔》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并在几年前设立了全国格萨乐工作办公室,协调各省区的格萨尔保护和承传工作,目前已出版藏文《格萨尔》近百部,蒙文《格斯尔》二十多部,藏文译成汉文的三十余部。中国的多所大学也设有专门的《格萨尔》研究机构,研究《格萨尔》的“格学”已成为继中国藏学和蒙古学之后,民间文学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此外,中国现在有大约百余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藏族艺人最多。为了让说唱艺人口中的史诗永远传递下去,中国有关部门为他们录音、录像,一些成果还放到互联网,供人们免费收听。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举行的格萨尔国际研讨会,这次已是第17次。与会中外学者们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格萨尔的保护,建议在史诗流传的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和西藏等三个地区建立3个《格萨尔》文化长廊,开辟3条格萨尔文化旅游路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部活着的史诗。用《格萨尔》及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资源吸引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来保存、传播《格萨尔》及藏族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在青海各地成立的格萨尔纪念堂、《格萨尔》文化研究中心、格萨尔藏戏团、格萨尔千人弹唱协会,对于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的藏学学者。他认为,中国对《格萨尔》的保护,只是对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例子。他说:“我们(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这方面的保护工作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像格萨尔有专门的‘抢救办’,现在像各地社会科学院、文化艺术单位、高等院校教育系统,都有专门从事民族传统文化这方面的抢救、挖掘、发展,整个民族文化方面,国家采取了特殊的政策,从财力物力上支持,我觉得整个民族文化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今年5月,《格萨尔》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列入这一名录的,还有包括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在内的500多项民间文学、音乐、技艺、传说、风俗等。中国政府还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列为“全国文化遗产日”,全面加强包括非物质遗产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就在国际格萨尔研讨会召开的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中国东北部的牡丹江市召开,会议就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工作进行了部署。随着这些工作的展开,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您到中国藏区旅行,不仅可以看到绮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参观《格萨尔》文化长廊,沿“格萨尔文化旅游专线”品味古老的藏族文化了。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上一条: ·要让苗家歌 流传千万载
下一条: ·蒙古史诗《江格尔》首次以歌舞剧形式再现历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