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像(木刻) 明代 陈洪绶作
饮雄黄酒是古老的端午节俗。图为戏曲《白蛇传》中许仙让白娘子饮雄黄酒的片断。
主持人:
杨凯
嘉宾: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主持人:我们还是从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开始吧。端午节放了三天假,人们总得干点什么。一提到端午节,现在的人们首先会想起来,该吃粽子了,再有就是纪念著名的诗人屈原。各位都是对民俗深有研究的学者,我想请大家说说,这端午节,历史上都有哪些讲究?
高丙中:从历史来看,端午节习俗就很多了。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当然,在近世,娱乐和社交活动变得很突出。
举些例子吧,比如说饮用药酒,雄黄酒最普及,《白蛇传》里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大家都知道这故事,因为在端午饮雄黄酒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民间还有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的“画额”习俗,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再说吃粽子,这习俗可谓源远流长。有关的起源和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后世粽子的传说大多与此有关。
萧放:确实,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我觉得考察这些节俗,大致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一直存在于端午节俗之中,一直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如果要更仔细地看,消灾避疫的节俗普遍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之中;追悼屈原的传说同样流传全国,但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当然在两湖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色彩更浓。
从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点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环境仍受到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在当时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这首民谣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6月10日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