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聊斋:古往今来话端午
  作者:高丙中 萧放 陈连山 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16 | 点击数:9289
 

image

屈原像(木刻) 明代 陈洪绶作

image

饮雄黄酒是古老的端午节俗。图为戏曲《白蛇传》中许仙让白娘子饮雄黄酒的片断。

 

主持人:
杨凯

嘉宾: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主持人:我们还是从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开始吧。端午节放了三天假,人们总得干点什么。一提到端午节,现在的人们首先会想起来,该吃粽子了,再有就是纪念著名的诗人屈原。各位都是对民俗深有研究的学者,我想请大家说说,这端午节,历史上都有哪些讲究?

  高丙中:从历史来看,端午节习俗就很多了。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当然,在近世,娱乐和社交活动变得很突出。

  举些例子吧,比如说饮用药酒,雄黄酒最普及,《白蛇传》里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大家都知道这故事,因为在端午饮雄黄酒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民间还有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的“画额”习俗,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再说吃粽子,这习俗可谓源远流长。有关的起源和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后世粽子的传说大多与此有关。

  萧放:确实,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我觉得考察这些节俗,大致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一直存在于端午节俗之中,一直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如果要更仔细地看,消灾避疫的节俗普遍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之中;追悼屈原的传说同样流传全国,但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当然在两湖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色彩更浓。

  从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点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环境仍受到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在当时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这首民谣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6月10日08:11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畅谈成为法定假日的端午节
下一条: ·端午:兼顾生死的人文关怀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