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化研究受到的质疑主要有,比如过度的命定论、基因论、血统论、种族论甚至是自来血之说的倾向,它容易使人感觉仿佛只有在原居民的空间中才能研究其中的问题,这实际上把研究者的身份霸权化了。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地化研究的特点:一是拥有本地语言、经验进行研究固然有其优势,但要考虑其中研究者的中立态度,如何既依靠地区资源又避免卷入地方资源对其角色和身份的制约?二是历史人类学具备了在地化的研究风格之后,在地化研究学者的身份实践也受到空间地域基本条件的制约。
结论:第一,如果仅仅依靠在地化的认知经验和脉络来构建他们的历史感的话,就没办法对社会变迁跨区域的社会动员状态进行解释,或者解释能力相对较弱。区域化背景、在地化身份和研究对象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进行结合才是最合理的,如何将在地化资源作为有力工具同时又避免在地化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过度契合(它把我们的视野限制在一个区域框架下,使我们没办法在一个跨区域的眼光中来评价中国历史、现实和当代变迁),这点需要反思。
第二,在地化学者往往强调“地方感觉”和“地方性知识”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一种二元对立,即上层精英阶层只具有思想的能力,而普通百姓由于其失语或其他某种原因,只具备一种感觉能力,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对于老百姓的感觉世界的把握。但这两者之间并非对立,上层社会也有感觉世界,基层民众与上层精英的感觉世界我们同样应该作为观察对象和研究重点。
在地化研究对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同时渗透了中国社会史研究,推动了区域社会史的发展。同时,由于区域局限性,又有可能妨碍跨区域研究的趋向和基本方案。这一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反思。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