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定这个题目呢?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感想。第一个是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不管是做什么类型的题目,只要是做农村的,就一句话,“到村里去”。前些日子,我想了解一下师大的学生如今都在做些什么样的论文,就借了一些学位论文来读,结果发现,很多民俗学的论文都有很强的人类学风格,就是我到某地的村里去了,哪个省、哪个乡、哪个村,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村落化”。当然不是百分百都这样。其实民俗学和人类学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不管是研究婚姻、经济,现在都放到一个村里去讲。近时期以来,村落成了我们工作的场景。刘铁梁老师明确提出要做村落调查及方法,那么“村落研究”这个合法性在哪里呢?我猜想,他这样提的一个原因可能像费老讲的社区的概念,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就是要给予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空间的定义。
我这里只就最近读过的论文和书谈一些印象。“村落化”的问题在哪里?举个例子,刘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中有一篇硕士论文谈安徽某地的家族,祠堂的制度、祭祀、家族的结构等。如果将其封面去掉拿到其他大学,说它是一篇人类学硕士论文,没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他从参考书目到绪论中描述自己的方法和眼光,和人类学一模一样。在座的刁统菊博士的论文研究山东红山峪村的亲属制度,什么是血亲,什么是姻亲,我很喜欢这篇论文,但是读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比方在定义什么是“表亲”的时候,好像出现问题了。在民间,就像费老说的,“一表三千里”,“有用”的时候他们才是亲。比方说我和姑姑家的表兄弟是表亲,我们还是来往的,而我们的下一代就基本上不来往了,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可能又找到他,承认是表兄弟。那么住在另一个村子里的表兄弟平时不来往,有困难的时候才来往,我是怎么看的呢?这个我在论文中没有看到,我只看到通过什么关系把表亲关系勾连起来,但是另一个村的当事人的看法我没看到。姻亲关系在人类学里是指两个集团之间交换人质,从这条脉络来看,我们需要去看双方互相的观点,而我现在只看到一方,另一方没有看到。另外一点,既然是两个集团之间的联姻,那么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就是媒人,但在其中我只看到对媒人的简单介绍,到底在这个村落附近有多少媒人,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达成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这些介绍是不够的。对这种题目的论文,如果只在一个村落里做,那就显出“村落化”的问题来了。我读到的其他论文,基本上也有与这两篇相类似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