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安德明]民俗学家乡研究的理论反思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30 | 点击数:16895
 

在对民俗事象进行选择并加以描述、表现的过程中,家乡民俗学者也要面临诸多道德与义务上的困扰:究竟哪些事象是可以选择出来、作为家乡文化的某种代表来描述和展示给世人的?所展示的内容是否会给自己家乡的荣誉或家乡人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会不会招致家乡人的不满和批评?这一类问题,异乡研究者也可能会遇到,但表现在家乡研究者那里,却要突出得多,对其研究的制约作用也更为强烈。而且由于身份立场的不同,异乡研究者对这一类的问题,远不如家乡研究者那么关心。
可以说,进行家乡民俗的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能够在一种相对自然、真实的语境中,在较深地理解家乡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家乡民俗展开调查和探究;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研究者面临着伦理和文化方面的诸多困扰。如何更好地处理研究者的身份转换、伦理困境等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田野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家乡研究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中国民俗学整体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安德明.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a.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发刊词[Z.《歌谣》(第一号).1922年12月17日.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J.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一期).1925年9月21日.孟姜女故事研究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美〕本·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法〕保尔·利科.文化与时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J.民间文化论坛.2004,(6).
台静农.忆常维钧与北大歌谣研究会[N.原载台湾《联合报·副刊》19901111.后收入陈子善编《回忆台静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台静农.台静农论文集·序[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台静农.致淮南民歌的读者[J.《歌谣》周刊第97.1925a.
台静农.淮南民歌第一辑(续)[J.《歌谣》周刊第88.1925b.
台静农.从〈杵歌〉说到歌谣的起源[J.《歌谣》周刊.19362(16).
方瑜.台静农先生传[A.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史稿[M.此据www.ccsun57.cc.ntu.edu.tw/教师资料。
柯庆明.百年光华——为台大纪念台静农先生百岁冥诞系列活动[OL.www.wholinx.com/hot.
(美)尤金·N·科恩等著.李富强编译.文化人类学基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安德明.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J.民族艺术,2004b,(2.
巴莫曲布嫫.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J.《歌谣》第2.1922年12月24日.
孙少仙.研究歌谣应该打破的几个观念[J.《歌谣》周刊第43号,1924.
Anthropological Journeys: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WTBZ〗[M. Hyderabad: Orient Longman, 1988.
宜家.RE:安德明文章 ( 2003-04-07)OL.民间文化青年论坛(http://www.pkucn.com/chenycNo3566.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祝秀丽]伦理质询:家乡民俗的田野研究
下一条: ·古镇“史痴”瞄准佛堂民间故事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