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讲座综述]美国公共民俗学两讲
  作者:文/王雪 提供/邢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9 | 点击数:13117
 

    2008年1911日,来自美国纽约州立艺术研究院民间工艺项目主管Robert Baron、新奥尔良大学城市与公共事务学院文化保护系Nick Spitzer教授一行两人应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教授邢莉的邀请,为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四十余人做了精彩演讲。

此次为期三天的讲座主要围绕美国公共民俗学展开。两位教授在回顾美国民俗学历史、挑战及问题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探讨美国公共民俗学取得成绩,反思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民俗学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有积极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美国公共民俗学──历史、问题、挑战》(American Public Folklore: History, Issues, Challenges)讲座中,美国纽约州立艺术研究院民间工艺项目主管Robert Baron首先回顾美国公共民俗学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寻求合理表述社区民俗方式同时,如何将对话与尊重包括其中?社区或代表社区说话的人到底谁是民俗文化的拥有者?民俗到底是个人创作还是群体创作?在面对有些公司将少数民族或地区的图案、音乐、技艺等应用于市场等诸如此类带有全球性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时,如何将发展、现代性,多样性及延续性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值得公共民俗学界继续深入思考。
接下来Robert Baron介绍美国纽约州立艺术基金会基本情况。此基金会每年评选十三位大师并为他们颁奖。所评选的大师来自编结、建筑,舞蹈、歌唱等各个领域。他还结合视频材料介绍二十世纪联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民俗活动——史密森尼生活节。此节日借助博物馆操作模式及宣传教育手段,运用表演、工艺作坊、叙事舞台等方式来展示包括物质文化、饮食传统、民间叙事、音乐舞蹈、传统农业及航海等在内的所有民俗项目,展示包括区域性传统、职业性传统及美国国内各族群在内的大部分文化传统。
在讲座中,Robert Baron重点介绍公共民俗学这一概念。所谓公共民俗学就是在新的背景之下对民俗进行表述和应用。此种表述和应用是在民俗所产生的社区内外进行,也是在该民俗所属社区成员协同下实现。公共民俗学意味着将家里、学校等场所中的民俗拿到新环境中去展示和表述。新展示领域包括摄影、教学、音乐会等形式。在此过程中,除了达到被他人了解目的之外,使民俗知识重又回到民俗所属群体之中,藉此希望使民俗在所产生的群体中被强化。在谈及此问题时,RobertBaron就当下如何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通过把传统通过可见方式展现、再现出来,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把民俗带到新环境中包含了给民俗重新寻找新环境、新语境,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再现民俗文化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遵循民众自己的意思、民俗产生的环境,这也是民俗学家工作艺术或工作方式。他还认为所有形式如舞台、展览、节庆等虽与原生情景不同,却都与原生情景相关。这种展示活动并非利用少数族群,而是希望他们能走出社区表达自己的文化,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而非一味屈服同化这一概念。
在谈到应用民俗学和公共民俗学的区别时,Robert Baron认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如何看待“对话”这个问题,前者把学术领域中知识应用、传播给民众。应用民俗学家会想象社区中人们的各种要求,此种工作模式为专家在高高在上,民众屈居下位,双方地位截然不同。此外应用民俗学家大多抱有既定政治目标等。而公共民俗学家不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民众,而是积极寻求对话模式,向外展示社区中民俗文化。除此之外,他还介绍美国公共民俗学家目前从事的社区工作,如与当地医生合作将传统信仰应用到对病人的治疗过程当中;对一些企业提出建议:包括如何看待少数族群的信仰和习惯。从对当地族群的意义角度出发,参与保护当地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存。这些都体现了美国公共民俗学家认为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当地社区民众的生活中去,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推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愿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讲座预告]异域与想象:《山海经》与古代华夏的世界
下一条: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8年9月11日第40讲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