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的形成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多彩,寓意十分美好。除了一些信仰内容,如迎神纳福,趋吉避邪之外,许多活动更富有生活情趣,如贴春联、年画;剪窗花、贴“福”字;忙年夜饭、年糕、饺子;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守岁、拜年以及春节期间的各色花会、文艺汇演等,至今盛行不衰。几千年来,春节习俗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全世界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春节无疑是他们狂欢、庆贺的日子,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
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春节习俗,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它的许多内容离不开民众对农业丰收的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无不与农业民俗有关,并成为春节习俗永恒的主题,无论城市与乡村都是如此。但是,“俗随时变”是民俗文化发展的规律。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变,传统春节习俗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现在的城里人过年,除保持部分传统内容之外,过节的形式和内容有许多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社会的变化造成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年节习俗正在领导着整个春节习俗的新潮流。
春节是中国法定的节日。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每年春节都要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做好春节工作,保证节日活动有序进行。城市春节文化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各种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已成为“除夕大餐”,被全社会接受。大城市高楼林立,新式住宅已不像传统的住宅那样,无法张贴对联、挂签和门神;家居装饰难容年画的位置,它迫使传统退出历史。以往大年三十(除夕)一般是在家中闭门过节的,现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连年夜饭也在饭店吃。各大饭店配合节日推出花样繁多的年夜饭。春节拜年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古俗。从大家都要走亲串户拜年,无一疏漏,节日期间城市的大街小巷涌动着拜年的人群,到寄送由绘画、民间工艺、名胜古迹、花鸟虫鱼、珍贵文物等绚丽图案组成的明信片表达节日祝贺,进而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话、电脑的普及,拜年的方式再次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每当年节来临时,拜年电话铃声不断。年轻人更趋时尚,短信拜年、E-MAIL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势不可挡,热遍全国,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拜年、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城市新潮过节方式丰富多彩,富起来的中国人,已不再满足传统的过节方式——走亲访友、拜年、逛庙会,而是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参加各种国内游、出国游。
春节黄金周给了大家足够的休闲时间和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但是面对现代化城市春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人们还是感到春节味道的稀薄。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永远不会断裂,尽管城市的生活日新月异,但春节期间人们还是充满了怀旧情绪,吃饺子,拜年,互道一声“恭喜发财,吉祥如意”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春节文化养育了中国人,城市节日生活的丰富多彩,只是给了中国人更多的文化选择,好日子在后头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6-3-2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