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北宋] 秦观
七夕节:令人尴尬的冷清
8月1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七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每年都遭到冷落。
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节前的大街上没有一丝浪漫气氛。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消费者,似乎都意兴阑珊:既没有西方二月情人节时铺天盖地的玫瑰大战,也缺乏日本白色情人节时汹涌澎湃的巧克力糖果洪流(当年聪明的日本商人,把巧克力和糖果这两种本来与情人节毫无关联的食品,推销成为了两个情人节最畅销的商品,获取利润的同时,也使日本民众多了一个本土情人节)。没有一个人人认可、并且心领神会的特色商品作为节日礼物,一向热衷于利用节假日搞促销的商家更没有推出针对七夕节的活动,仅仅只是炒他人玫瑰花、巧克力这几盘冷菜,自然让喜好新鲜的年轻人感到审美疲劳,七夕节也就很自然地冷场了。是年轻人的崇洋心理作祟呢?还是我们真的淡忘了自己的传统?
七夕节真的过时了吗?
是否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过时”了?有关人士认为,关键是我们没有给年轻人灌输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他们过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七夕节在过去是妇孺皆知的节日,但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了解甚少,不知道有个七夕节,让他们去过节,当然不太可能。传统的断代是七夕节遭冷落的重要因素。
七夕节受冷落,也与它没有一个统一且适合都市年轻人活动的“节日载体”有关。在西方情人节里,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节日载体”简单而浪漫。“七夕节”的传统活动,由于各地不一,而且大多适合保持在乡下进行。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抬头看不见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听他们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至于祈祷祭拜、穿针引线、杀鸡洗澡之类流行于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就更难让现代年轻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让七夕节受到年轻人的宠爱,其活动内容恐怕需要一番改造才行。
试想,我们总是一味追求过西方的节日,今天以西方情人节代替七夕节,明天以圣诞节代替元旦,如此一来,我们还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吗?这样看来,要想让中国的七夕节引起大众的关注,仅靠颂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也许并不适合。节日本身就是解放、自由、娱乐的时间,说教是不能使一个节日受到欢迎的。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商业化和智慧化的角度,多点社会关注,多创造点娱乐点,使一个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的社会,传统节日便会重放光彩。
七夕节不是西方的情人节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这样分析: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的,民间过去很重视这个节日。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每到七夕,各大戏院都演天河配。可以说在全国,秦腔、河南梆子、京剧、川剧等各种剧种在七夕这一天演出的剧目就是这个,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一个节日没有文化内涵是传不下来的,所以现在这种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化,将来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时候,节日必然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陶立璠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历史,不能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也就找一个情人节,没有必要。民间传承的东西不能说今天我们来给它改造一下,或者通过政府的行为让它变成这样的节日。因为节日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它有可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地消失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一定要把七夕搞成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我们从七夕的文化内涵中找不到情人节的内容。西方的情人节风俗是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的婚姻比较自由。中国人不能够生搬硬套地把七夕的文化内容进行改变,那样的话传不下去。西方情人节有很多依托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社会里面说中国人过西方的情人节是崇洋媚外,我看也不能这样来理解。因为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国外的文化很快就传到我们这里,这就是一个选择,我觉得这个有意思,我就跟这个潮流,也去送巧克力,也去送玫瑰,这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异类,说这些人忘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好的东西别人代替不了,中国人还是在用我们的方式生活,另外再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有什么不好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