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七夕节:令人尴尬的冷清
  作者:宗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8-22 | 点击数:5378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北宋] 秦观

 
七夕节:令人尴尬的冷清

    8月1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七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每年都遭到冷落。

    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节前的大街上没有一丝浪漫气氛。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消费者,似乎都意兴阑珊:既没有西方二月情人节时铺天盖地的玫瑰大战,也缺乏日本白色情人节时汹涌澎湃的巧克力糖果洪流(当年聪明的日本商人,把巧克力和糖果这两种本来与情人节毫无关联的食品,推销成为了两个情人节最畅销的商品,获取利润的同时,也使日本民众多了一个本土情人节)。没有一个人人认可、并且心领神会的特色商品作为节日礼物,一向热衷于利用节假日搞促销的商家更没有推出针对七夕节的活动,仅仅只是炒他人玫瑰花、巧克力这几盘冷菜,自然让喜好新鲜的年轻人感到审美疲劳,七夕节也就很自然地冷场了。是年轻人的崇洋心理作祟呢?还是我们真的淡忘了自己的传统? 

七夕节真的过时了吗? 

    是否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过时”了?有关人士认为,关键是我们没有给年轻人灌输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他们过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七夕节在过去是妇孺皆知的节日,但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了解甚少,不知道有个七夕节,让他们去过节,当然不太可能。传统的断代是七夕节遭冷落的重要因素。

    七夕节受冷落,也与它没有一个统一且适合都市年轻人活动的“节日载体”有关。在西方情人节里,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节日载体”简单而浪漫。“七夕节”的传统活动,由于各地不一,而且大多适合保持在乡下进行。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抬头看不见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听他们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至于祈祷祭拜、穿针引线、杀鸡洗澡之类流行于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就更难让现代年轻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让七夕节受到年轻人的宠爱,其活动内容恐怕需要一番改造才行。
 
    试想,我们总是一味追求过西方的节日,今天以西方情人节代替七夕节,明天以圣诞节代替元旦,如此一来,我们还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吗?这样看来,要想让中国的七夕节引起大众的关注,仅靠颂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也许并不适合。节日本身就是解放、自由、娱乐的时间,说教是不能使一个节日受到欢迎的。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商业化和智慧化的角度,多点社会关注,多创造点娱乐点,使一个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的社会,传统节日便会重放光彩。 


七夕节不是西方的情人节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这样分析: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的,民间过去很重视这个节日。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每到七夕,各大戏院都演天河配。可以说在全国,秦腔、河南梆子、京剧、川剧等各种剧种在七夕这一天演出的剧目就是这个,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一个节日没有文化内涵是传不下来的,所以现在这种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化,将来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时候,节日必然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陶立璠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历史,不能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也就找一个情人节,没有必要。民间传承的东西不能说今天我们来给它改造一下,或者通过政府的行为让它变成这样的节日。因为节日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它有可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地消失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一定要把七夕搞成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我们从七夕的文化内涵中找不到情人节的内容。西方的情人节风俗是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的婚姻比较自由。中国人不能够生搬硬套地把七夕的文化内容进行改变,那样的话传不下去。西方情人节有很多依托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社会里面说中国人过西方的情人节是崇洋媚外,我看也不能这样来理解。因为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国外的文化很快就传到我们这里,这就是一个选择,我觉得这个有意思,我就跟这个潮流,也去送巧克力,也去送玫瑰,这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异类,说这些人忘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好的东西别人代替不了,中国人还是在用我们的方式生活,另外再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有什么不好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聊斋)
下一条: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