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朝戈金]古老传统的追寻
——在新疆调查《江格尔》史诗的田野随感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26 | 点击数:14334
 


-------------

注释:
[1] 见《江格尔》第3卷,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赤峰,1996年。
[2] 此据塔亚:《歌手冉皮勒的〈江格尔〉──新疆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千叶大学欧亚学会特刊第一号,1999,Jangar of Singer Arimpil: Heroic Epics of Oirat-Mongol in Xinjiang, Journal of Chiba University Eurasian Society Special Issue No.1, 1999),第454页。
[3] 丹布尔加甫:《卫拉特英雄故事的共性与异性》,《卫拉特研究》1989:1;《新疆蒙古英雄故事浅析》,《民族文学研究》,1989:5。
[4] 哈佛大学教授,“帕里-洛德理论”的两位创始人之一的洛德,在他那堪称经典的《故事歌手》中给了我们极为精辟的回答:“在民间演唱的实践中,我们关于“初始文本”(original text)的概念动摇了,失去了立足的基础。从书面文学规则出发对口头史诗的理解,与真正流布在传统中的诗作之间,存在着错位。”“每次表演都是一首特定的歌(the specific song),而同时又是一首一般的歌(the generic song)。我们正在聆听的歌是「这一首歌」(the song),因为每一次表演都不仅仅只是一次表演;它是一次再创作。”再深入一步说,这里的“一般”与“特殊”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一次表演文本的双重属性。首先,即使是同一位演唱艺人,即使他熟练地掌握了某一个诗章,从他的一次表演文本到另一次文本之间,若是说能够严丝合缝地彼此相同,那几乎是梦呓。
[5] 史诗集群(epic cycle):Cycle一词指系列作品,原意是“完整的一系列”,后逐渐用来表示以某个重要事件或杰出人物为中心的诗歌或传奇故事集。构成系列的叙事作品通常是传说的累积,由一连串作者而不是一个作者创作。有时用于韵文诗歌时也作“组诗”。这一术语最早用来指一系列旨在补充荷马史诗关于描写特洛伊战争的叙事诗;这些诗作是由一批被称为“组诗诗人”的后期希腊诗人所创作的。系列叙事文学的其他例子有查理曼大帝叙事诗和亚瑟王传奇,如《兰斯洛特系列传奇》等。中世纪的宗教剧表现或处理了以圣经为基础的一系列主题,因此这些戏剧也可称为系列剧或组剧。“史诗集群”(epic cycle),即指由若干“诗章”构成的一个相关的系列。史诗集群中的各个诗章拥有共同的主人公和共同的背景,事件之间也有某些顺序和关联。核心人物不一定是每个诗章的主人公,但他往往具有结构功能。《江格尔》就是典型的史诗集群作品。这一术语与“环套创作”(ring-composition)不同,后者是许多口头传统中的常见结构,但是最初是在荷马史诗中发现和得到研究的。它具有一种环形的或是同心圆结构,即A-B-C-B-A顺序,诗人在排列人物、场景或动作时,会依据A-B-C的顺序,然后再反方向重复它们。这一结构有时被用来强调处于中间位置的因素。关于环套的现象,在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和南斯拉夫诗歌中都有广泛的讨论。这种结构看来是既有协助记忆的功能,同时也有审美的功能。
[6]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为“文本互联”,“文本间性”,指文本间的互涉关系。也就是说,一切文学文本都必然是一种“互涉文本”(intertext);任何一个文本的存在根据都是以另一个文本为依存的存在。因此,重要的是文本之间的关系依靠批评活动而产生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
下一条: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相关链接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李牧]《山海经》中的“冬夏”观念与西北地缘·[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韩雪春]流动的地方感:以豫东Y村民众关于新疆的讲述为中心·[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刘雨婷]锦绣鞠艺·[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