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朝戈金]古老传统的追寻
——在新疆调查《江格尔》史诗的田野随感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26 | 点击数:13462
 

 

一、走向田野

  去新疆进行蒙古史诗的田野作业,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筹划,到最后得以付诸实施之际,千里之外的茵茵草原,令人心驰神往……。一般对中国学者而言,远距离的田野调查存在着诸多的不易:经费上的尴尬、语言的准备、以往的经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理论的预设等,一直在有形无形中,对计划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不能说自己的前期准备已经很充足了,但时至1999年的夏天,我确实感到这项田野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到了非动身不可的地步。首先,我所担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蒙古口传史诗研究”已经启动,需要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其次,我对在国际口头史诗研究领域中已广为传播、并硕果累累的“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里-洛德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 or Parry-Lord Theory)的钻研,说起来也有几年的功夫了,在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后,也迫切需要在实地的调查中加以具体的操作与验证。再者,在中国境内的蒙古史诗搜集史中,几乎就没有合乎国际科学规程的田野调查报告可资“安全”地利用。经验性的、直观的描述充斥于那些叫做“调查报告”的文字之中。系统的、精细的描述,乃至以理论框架为依托的调查模型,很遗憾地不见于已经发表了的史诗田野报告之中。要想验证在细读史诗文本时初步形成的一些学术推想,要想了解史诗演唱中的若干重要环节,除了走向田野,亲历而为地进行实地调查之外,是没有别的捷径可走的。

  此次调查的宗旨,有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新疆《江格尔》领导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和编写的《新疆江格尔奇名录》[1]为线索,对若干江格尔奇(即演唱史诗《江格尔》的民间歌手)的现状,进行补充调查并核实其中的讹误;再一个是对《江格尔》的演唱传统,进行实地的考察,并适当录制演唱文本,为下一步的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与上述两个问题相关的,还有下面这些也需要直接或间接回答的问题:成为歌手的必不可少的素质是什么?他们是经由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演唱的?在他们的演唱中,忠实于“原本的故事”这样的说法可靠吗?有这样的“原始的”底本吗?在《江格尔》中、进而在整个蒙古史诗传统中,易于变异的成分是什么?顽强保留的成分又是什么?在出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的演唱中,有共通的演唱策略吗?他们都共享着什么成分?带着“问题意识”走向田野,这也是最基本的操作原则之一。

  蒙古民族有悠久的英雄史诗演唱传统。根据德国著名蒙古学家海希西(Walther Heissig)的统计,迄今已经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搜集记录的蒙古史诗有大约350种,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文本被翻译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西方文字(搜集地域包括俄苏、蒙古国和中国)。这些流传至今的史诗文本,数量可观,从中可以见到许多相当古老的成分。因而有学者推断说,蒙古史诗的演唱传统至少已达数个世纪之久,其源起甚至可以上溯到氏族社会时期。显然,史诗的发生、史诗的演进过程、史诗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尤其是史诗与历史人物和特定事件的关系)、史诗的艺术技巧等问题,一直是中外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蒙古史诗的学术研究史,若是从西方人最初的搜集工作算起,已经延续了大约200年左右。相关的学术研究著述,亦可谓汗牛充栋。俄苏、蒙古国、德国等国家,都有大量的蒙古史诗研究著述相继出版。就整个研究水准而言,中国学者的研究,无论在资料的积累与搜集资料的规范化方面,还是在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不能同国外学者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驾齐驱。应该承认,蒙古史诗理论建设的主要成就,是由国外的学者完成的。这既是我们颇感缺憾的地方,客观上也内化为我们发奋的动力。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蒙古史诗在中国境内的流存状况,是大有特异之处的。若能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深细的田野观察和分析研究,提出有深度的理论思考,则能够、也有可能为业已国际化的蒙古史诗研究,进而对整个史诗的理论研究,做出与我们的资源、条件和能力相应的贡献。

  这次田野作业的选点地区,主要是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温泉县,兼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鉴于蒙古族牧民居住分散,一部分人还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寻找他们本身就成为一种挑战。所以在为期20天的田野调查活动中,相对比较完整的采访单元,一共只有6个。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路途上用掉的。其中从博乐市到巴音布鲁克地区的行程,由于有了在夏季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冰大坂的经历,使得穿越伊犁州的整整两天的旅程,成为最令人回味的田野忆事之一。那时正是黄昏,在碧绿的草海里呻吟了一天的汽车,渐渐地扬头走进了雪域,车轮碾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吱吱”的响声;而车厢里的热气,一碰到窗户就立马结成冰花。难怪车里脚趾头上挂着拖鞋的福建游客忽然间就瑟索起来……那壮丽的冰大坂,在夕阳中有如仙山琼阁之境。我因为身居锦秀而心旷神怡。接下来的行程,在漆黑如墨的暗夜中向前驰骋,道路的崎岖和颠簸也突然间变得诗意盎然起来。

  经验很是重要。准备什么行头,要面对什么局面,是关乎调查成败的重要因素,不能马虎。还有,在某些特定的地区,调查只能在一年中的相应月份进行。例如我们前往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可以深入到游牧生活的腹地着手调查的时间,只有夏秋两季。再早或再晚,大雪封了山,就无法进出了。8月初来到巴音布鲁克草原,却已然有着入冬的感觉。我们在晨曦中哆嗦着走出蒙古包时,就看到小水泡子里结着薄冰,牦牛在靠近雪线的地方悠闲地吃着草。而当地的蒙古牧人,那时已经开始在做进入深山过冬的准备了。那里大雪一到,就几乎与世隔绝了。骑马也是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在那些最偏远的地方爬山涉河,汽车是无能为力的。而在那样辽阔的天地间,步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还要带着份量不轻的行囊,里面装着多产自日本的电子器材。一只优质的、能用束带固定在腰间的双肩背包,是我在临行前向自己极力推荐的装备。在颠簸的马背上,只有这种背包能保证那些娇贵的器材不受损坏。最后一条,你若是无可救药地惧怕“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那还是做书斋学者的好。在营地上出没的狗,成群结队,个个身材高大,面相凶恶。你总是不好要求连方便时都要人陪伴的。那么,你的神经将经受前所未有的折磨,要么憋死你,要么吓死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
下一条: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刘雨婷]锦绣鞠艺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左红卫 冉小芳]从《新疆日报》看民间剪纸在新疆传承与发展的轨迹(1952-1999)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