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廖明君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误读
——朝戈金访谈录
  作者:廖明君 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8-26 | 点击数:14006
 

   廖: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艺人研究、传承研究、演唱研究诸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在史诗的文本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朝:偏重文本分析,是我们以往研究中的倾向,这不等于说我们就做好了这项研究。口传史诗的文本形态极为多样。我们以往因为对口传文学的特殊性认识得不够,所以在文本研究上,也出现了一些混乱。比如,我们就没有注意区分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差异。以我比较熟悉的蒙古英雄史诗的文本为例子来说,其文本有由个别识文断字的艺人自己抄录的,有来源不明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有王府雇人抄写的本子,有讲述记录抄本,现场记录抄本,还有用现代的录音装置在现场录制的本子等等。有的西方学者经过田野作业,证明口述记录本的讲述因素更为充盈,细节描写更为充分。比较接近演唱原貌的,应该说是录音装置的记录。不过使用这些装置对艺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潜在影响,也还缺少准确的评估。而我们的一些学者,是依赖出版的文本进行解读的。这里就又产生了另外的问题:这些出版本是依据什么原则来加工的?加工的成分有多大?这些环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我们知道《江格尔》的有些本子是作为文学读物出版的,它没有考虑忠实于原生演唱的问题。有的还是汇编本,已经失去了具体文本的真实面貌,因而其科研利用价值也是需要质疑的。 

  廖:这样看来,口传史诗的文本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很多认识上不够明晰的地方。文本之外,语境也同样重要。您认为,在史诗语境研究上,有哪些方面是应该特别强调的呢?

  朝:史诗语境包含着很多因素,这里挑主要的几条大略谈谈。国外近年来很盛行“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即是与早期更偏重于文本分析的“口头程式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学派。表演理论强调表演过程及其含义,虽然关于“表演”概念的阐释,该学派内部还有一定的分歧,但在下面的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即民间叙事的含义不仅含括在它的文本之中,而且还主要地蕴涵在与文本相关的民族志表演之中。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鲍曼(Richard Bauman),他在《故事、事件和表演》(Story, Performance, and Ev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中,把理论的焦点放在了讲述故事的行为本身上。在其理论构架中,有三个层次:被叙述的事件、叙述的文本和叙述的事件。后两个概念比较好理解,分别指故事的文本和讲述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这大体相当于我们习惯使用的文本和语境。而第一个概念“被叙述的事件”(narrated events, the events recounted in the narratives),则是指在一次讲述过程中被陆续补入的事件。这样一来,显然就把演唱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整体化和精细化了。

  廖:一种民俗学的理论,能自圆其说是一回事;它的学术价值和可靠程度,它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又是另外一回事。表演理论或者相关的学说,在操作方法上给了我们哪些启迪呢?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某种参照呢?

  朝:很显然,您的提问是有感而发的。我们的学术界,确实存在过某种跟风倾向,将某种境外的新理论或者视为金科玉律,或者视为荒诞不经,缺少的倒是客观和公允。我们当然绝没有让国外同行牵着鼻子走的义务,但也不应当闭门造车,将人家早说过的话,又当新见解说一遍。在学术领域,这是幼稚可笑的。至于表演理论本身,它是在大量田野作业的基础上产生的,也确实出色地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在怎样捕获讲述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并获得对它们的完整理解上;在田野作业中设定什么样的经验框架,并发现民间叙事与表演的内在联系上;它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具体操作中,它强调表演行为的参与者们的相互认同和互动作用,看重表演行为的潜在含义,评估表演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彼此的影响,描述构成事件的各种行为的出场顺序,解析被叙述事件和叙述的事件的本质,并在上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文本的解读。在这些环节与层面上,我们的史诗研究并没有完全展开。根据常识就可以知道,史诗的演唱,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传递信息过程。作为参与者,史诗艺人与观众不仅共享着大量“内部的知识”,而且在他们之间随时存在着大量极为复杂的交流和互动过程。史诗的涵义,是由特定的史诗演唱传统所界定的。所以,一次特定的史诗演唱的意义,不仅要从叙述的文本中获得,还应该观察某一史诗得以传承并流布其地的语境。否则,全面理解史诗,全面描述史诗的文化意义,就是一句空话。

  廖:说到这里,问题已经开始清晰来起来了。以往我们的史诗研究脱离了民间口头传统,偏重研究的是“作为文学文本的史诗”,并没有把史诗看作是口传形态的文艺样式,没有考虑它同时是一种民俗事象的方面。

  朝:这些正是我们研究中的症结所在。其实问题主要还不是我们遗漏了哪些环节,而是我们在方法论上缺了课。史诗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的知识”的。我们也见到在某些著述中,描述了民众的知识,例如民众是怎么看待史诗的,在民众心目中史诗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等,但是也就停止在这个层次上。在如何解释这种民众知识上,我们所获甚微。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是,这些解释既没有理论框架,也没有经验框架。细琐的具体事件的描写,是不能够代替高屋建瓴的理论透视的。

  廖:理论上的发展不充分,与田野作业的水平相关。按说我们是做了不少实地调查的,就以动用的人力而言,大概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我们。这一个世纪内,我们有过大西南的民族志调查,有过解放区的记录整理工作,建国后,更有难以计数的人参与到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实际经验应该已经积累得很多了。现在看起来,还很难说我们的田野作业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朝:这里存在着互相制约的问题。因为没有扎实的理论准备,就很难从田野作业中抽绎出基本规律。没有规范的田野作业方法,又很难产生出理论层次上的学术成果。还是回到史诗的话题上,我们的史诗搜集工作,多年以来,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就是记录下来的大量的文本。可是我认为欠缺也不少。史诗的实地调查,不是拿架录音机,跑下去找个艺人,请他演唱,录下音来,回来一整理,就算万事大吉的。这样做,我们顶多可以说是记录下了某个作品的一次演唱的文本,环绕着文本的被叙述的事件和叙述的事件,都被轻易放过了。这样一个孤立的文本,可资利用的价值就比较有限了。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没法形成学科的规范,就不容易从现场的表演中发现问题,至于进一步去解析这些问题,也自然无从谈起。当然,田野作业预设的目标和具体操作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工作的框架和方法要依对象的特征而定,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和矫正。不过话还要说回来,还没听说哪个要动身去做田野的人是没有预期目标的,有的只是这种预设的高低之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原文载于《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下一条: ·多彩云南 绚丽文化
   相关链接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高志明]寻访德昂族口传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徐俊六]景颇族口传史诗“目瑙斋瓦”吟唱初探·[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刘宗迪]《山海经》是怪物之书吗?
·[朝戈金]“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综述
·[章立明]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误读与再解读·萧放:年轻人误读民俗 七夕并非情人节[视频]
·[尹虎彬]口传史诗研究的新趋向·[罗敏]《山海经》:一部被不断误读的经典
·[施爱东]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朝戈金]再谈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
·[钟敬文]《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