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工具与新思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术研究中,借鉴本领域内前人的成果,乃至于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是学术发展所必须的。这成果不单单是学术理念,还应该包括技术手段等“工具”层面。能够借用新工具是“新思维”的表现,同时,新工具也能带来新问题新思维。本次会议论文中由启用新“工具”而来的新思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借助影视技术于田野作业中的;一是运用GIS地理资讯系统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的。
1.借助影视技术于田野作业中
邢莉、邓启耀和色音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题,谈论由借助影视手段引发的学术思考。邢莉以“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调查与研究”为例,《谈民俗影视片的“真实”性》。邢莉区别了影视片的两种“真实”:从真实的内涵看,人类学、民俗学的影视片既要求外在形象或画面的真实,这属于有形文化层面;同时还要求文化内涵的真实,即通过外在形象揭示出某种科学的民俗学的意识、观念和价值体系,这属于无形文化层面,是客观性或科学真实性的原则的内在体现。所谓真实性是认知理念的真实性,即历史真实与现代生活的活形态的结合。民俗影视片是用影视形象显示的论文,影视是民俗学调查的技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
邓启耀套用早年流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语,旧瓶装新酒,提出“人类学影视拍摄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简明扼要地列举了人类学影视拍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技巧等要素。在“三大纪律”中论及拍摄的一切行动需听从学养和目标的“指挥”;在人类学语境中,“影像”是比一针一线更重要的东西,使用时需照顾到当事人的权益;影像著作权和版权问题,除有特别约定之外,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果使用公家或委托者的经费,版权则属于公家或委托者,胶片或磁带应“归公”,著作权仍属拍摄者。“八项注意”则分别观照了影视拍摄的技术要求、取材角度和方式、讲求学术伦理等方面。
色音在《运用影视人类学手段记录保存萨满仪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先回顾了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提出,应充分利用摄影、录像、电影等影视人类学技术和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和保存各个民族的具有较高历史学、美学、人类学以及民俗学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是目前抢救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很好的方式之一。萨满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中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内涵。研究萨满教,需要多学科多角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运用影视人类学手段,将文字和数字资料与影片的情节链接起来,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影片中的事件、人物背景及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象征符号。
2.运用GIS地理资讯系统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
有几位台湾学者集中展示了常被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GIS地理资讯系统引入人文社科领域的尝试与成果。侧重点在于展示研究方法。
石计生和林全进的论文是《田野调查的数字化技艺——以台北天母三玉宫的宫庙绕境为例》,台北的“宫庙绕境”活动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意识与复杂人文意涵。作者从社会学视角,探究“宫庙绕境”活动的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多层次意义,其理论假设为:“宫庙绕境”活动既具宗教性也具政治性。该文的研究方法明白指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可视化(visualization)方式将绕境路线本身以社会空间展现,即在空间上把时间以“数字动态图”(digital dynamic map)方式展现。经由“数字动态图”呈现“宫庙绕境”的地图,并从中探究其深层意涵,来论证假设。
顾雅文《GIS重现的历史舞台——以台北平原水圳研究为例》一文,旨在讨论从清代到日治中期(瑠公圳水利组合成立以前)以瑠公圳为主轴的台北平原水圳史,兼论水圳的经济效益与其带给社会的凝聚与分裂力量,并试图检视环境条件的变迁为“人—水”、“圳主—引水者”之间的关系带来何种变化。该文以GIS结合文献与古地图,重建清代三大埤圳之圳道并加以探讨。GIS不仅是管理史料的工具,亦是将水利史中的空间性以可视化呈现的工具,藉此辅助并诱发思考更全面的历史解释。
范毅军以《走进时光隧道:GIS与时空资讯的整合》为题,详细讲解并演示了如何将GIS与时空资讯进行整合。需要运用文字、数字和影像图片等各种时空资讯载体,在一个具体的时空架构下,身临其境地理解特定研究对象的深层意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7-11-12 11:1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