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2 | 点击数:16400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展开,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为了配合地方政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特别注意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把各种神话传说落实到本地区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之中,由此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考释文章,这类文章大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几乎清一色发表于省级以下地方高校学报或者旅游及文化普及类期刊,乃为弘扬地方文化计。

另外,关于七夕与情人节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一方面的论文在1990年代之后,可说数不胜数,较早的论文如汪玢玲发表于2000年的《织女传说与中国情人节考释》,而最有代表性的论文莫如刘宗迪的《遥看牵牛织女星》。鉴于七夕专题论文数量繁多,需另立专文详加讨论,本文不予讨论。

既有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大部分都是历时研究。许多学者往往只是凭籍一些生活常识,或者普识性的社会进化理论,就敢于大胆做出一些“合乎常理”的推论。这些结论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错,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牛郎织女起源的历史,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哪种结论是“对”哪种结论是“错”。我们只能以今天的学术规范来衡量,看一篇历时作业的学术论文是否论据可靠、逻辑严密、论述清晰,然后做出结论是否“可靠”的评判。

人文科学的研究贵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历史事实”都是不可捉摸的、在逻辑上无法证明的,我们当然不能用一种不可捉摸的“历史事实”来作为评判研究结果的标准,我们只能用一套可操作的学术规范来作为评判研究过程的标准。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多数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都不是严格的学术操作。

现当代学者在牛郎织女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折射出人文科学研究中的诸多弊端,而重复描述与二手三手材料的反复转用,乃至以讹传讹,则显得尤为突出。在文献引证方面还有一个怪现象:对于一些不大常见的研究成果,有些真正阅读了该成果的人常常不注明自己所受到的影响,而有些没能见到该成果的人,往往拿二手材料冒充原始材料直接标注在自己的论文当中,前者是隐瞒自己“见过”,后者则隐瞒自己“没见过”。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与研究范式来看,至少在牛郎织女研究领域,传统的历时研究已经走入穷途末路,多年未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事实上,即使偶有个别新材料出土,也难以改变牛郎织女的历时研究中资料过少、文本过简的现实。

关于文本过简的问题,赵景深先生曾经指出,《牛郎织女》“与《梁祝》和《白蛇传》不同,它在小说戏曲方面极少影响。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种现存的元曲或明清杂剧传奇是写牛郎织女的。”牛郎织女口头传统流传极广,可由于该传统未能在小说戏曲中通行,因而显得文本过于简单,变数欠丰富。古人笔记多了了数语,述其梗概,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同类文本做比较分析,单凭少数几个文本以及简单的故事梗概,研究工作难免捉襟见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7-31 10:34:0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用学科和国情的视角看民间文学
下一条: ·[刘锡诚]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