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边说边唱——摩苏昆
  作者:韩有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4567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由来已久

   鄂伦春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裁,如“坚达温”(民歌)、“乌勒尔”(韵语故事)、“坚珠恩”(民间叙事诗)、“伊哈嫩”(歌舞)和“摩苏昆”等。其中最具有古老史诗形式口头文学的“摩苏昆”,堪称民间文学艺术的瑰宝。

   含义和语源

  摩苏昆是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孟淑珍(鄂伦春族),经多年努力挖掘出来的一种以说唱为表现形式的口头文学,多流传于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聚居区。

  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说一段,唱一段”,并含有“悲调说唱”和“能悲能喜”的意思,多讲唱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难的身世。

  考摩苏昆一语的来源,目前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源于鄂伦春语“摩尔布任”或“摩如布任”,此语含有因受委屈而悲伤或哭泣的意思;二是源于“穆昆”(莫昆、摩昆),“穆昆”是鄂伦春族对同姓人或同一父系血统人们的称呼,即氏族,因而有的地方将摩苏昆称为“氏族的说唱”;三是源于满语“莽斯昆比”,据说满族将诗歌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古老艺术称为“莽斯昆比”,由于“莽斯”与“摩苏”语音相近,因此也有人认为摩苏昆是由“莽斯昆比”演化而来。至于哪种说法更接近实际,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摩苏昆的产生

  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一文中说过:一切艺术的产生“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致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鄂伦春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素以勤劳勇敢、能骑善射著称于世。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天灾病祸的侵袭,以及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困苦。伴随着历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摩苏昆艺术,则真实而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了鄂伦春族当时的社会生活。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摩苏昆艺术的产生,与其原始宗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相信一定有超自然的神灵存在,于是便祭祀神灵,并用最好的祷词、最动听的曲调“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以求保佑赐福。

  鄂伦春族的萨满不仅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而且也是能歌善舞、能说会唱的表演艺术家。就我们所知传至今日的许多摩苏昆故事,也都出自他们之口,许多摩苏昆故事的内容,在萨满祭词中也可以听到。

  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讲唱摩苏昆时,虽然也有互相补充和捧场的情况,但主要是由一个人表演为主。表演者时而绘声绘色地讲述剧情,时而进入角色模仿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不仅语调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时紧时缓、时高时低,而且表情也能随之发生变化,达到讲者笑、听者亦笑,讲者哭、听者亦哭的艺术效果。

  摩苏昆的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就已整理出来的《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诺努兰》等10余篇作品来看,有惊心动魄的英雄斗争故事,有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受苦受难的生活故事,也有妙趣横生的动物、神话故事等。由于这些故事一般都是长篇,一篇故事往往需要讲几天,甚至十几天。

  摩苏昆的语言,有押韵、精炼、流畅、通俗、幽默等特点,在诗体韵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摩苏昆的语言还善于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等各种修辞方法。

  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感染力极强,再加上优美的曲调和幽默、生动的语言艺术,使听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摩苏昆艺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虽然已有严重的佚失和变异,但仍没失去其原始、古朴的性质,因而它的史料价值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瞩目。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口头叙事传统的意义与作用
下一条: ·聆听赫哲族古老的声音
   相关链接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
·[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
· [鞠熙]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
·[侯仰军]唤醒鄂伦春传统节日——玛印节·[黄若然]口头叙事的重复结构
·10亿字中国民间文学资料完成数字化录入·抢救广袤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