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我们的节日”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02-11 | 点击数:962
 

摘   要:作为实践领域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对象和抓手,“我们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习俗多样、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和主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典型例证。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为“我们的节日”突出特性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滋养。作为一个概念,“我们的节日”为节日研究提供了一个突显主体、强调认同的新视角。

关键词:我们的节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视野中进行观照,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些突出特性的归纳和总结,对于科学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是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整体概括,包括许多具体的文化事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既体现在整体之中,也体现在构成整体的部分之中。对于部分的深人分析,能够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更加具体和深人的理解。而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在内的“我们的节日”,以其悠久的历史、多样的礼俗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典型例证。

  “我们的节日”指称春节等传统节日,是随着官方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而出现的。进入21世纪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蓬勃开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我国对一度被忽视、轻视乃至被否定的传统节日开始进行价值重估,并着力提升其文化地位。200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明办[2005]11号),充分肯定传统节目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电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并要求“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要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文件发布后不久,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以“我们的节日”为节目名称,联合制作了7集、每集长达90分钟的电视片,并于2006年1月2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播出。为此,《人民日报》还专门提前刊发了一篇文化新闻《春节期间,一部解读传统节日的系列电视片将在央视播出——<我们的节日>与传统有约》。

  之后,关于传统节日的重大举措不断推出。2006年5月,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多个地方性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名列其中。2007年12月,国家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又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纳人法定节假日。2008年3月,“为深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配合国务院自2008年起在法定假日中增列传统节日的举措”,根据《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决定在中宣部、国家语委等部门2007年启动的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基础上,2008年继续组织广大青少年以及社会各年龄段、各行业、各阶层人士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这个文件明确提到相关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之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便陆续开展起来。比如2008年4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山西人民政府就共同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暨首届全国清明节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

  2010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的通知》,要求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并明确提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和重阳节应该突出的节日主题和导向,比如,“清明节期间,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举办祭莫英烈、寻根祭祖、清明诗会、扫墓踏青等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中秋节期间,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举办民俗文化庙会、中秋赏月等活动,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等等。《通知》发出后,各地积极响应,“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更加普遍,迅速成为一个品牌活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成为振兴中国传统节日国家工程的重要抓手和路径。2024年初,中宣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对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出安排部署,仍然将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核心内容。

  纵观2005年以来官方关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表述,可知“我们的节日”作为实践领域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对象和抓手,主要是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七大传统节日。在今天由传统节日、现代节日纪念日、外来节日、新兴民间节日、新兴地方节会等多种类型节日共同构成的当代中国节日体系中,“我们的节日”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当代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国节日体系的主干。

  如果我们认为传统节日通常指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已经出现并延传三代以上的节日,其中既包括以汉族主体多民族共享的岁时节日,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创造享用的节日,还包括地方性的节日,如各种以年度为周期举行的庙会活动,那么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我们的节日”就具有更广的播布范围更高的认同度、更强的共享性、更大的影响力,更能体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唯实求变的创新性共贯同风的统一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中和位育的和平性。

  一、生生不息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存续的特性。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吃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此后且将汇万流而剂之,合一炉而冶之。”中华民族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自觉追求传承与恒常,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保障制度、条件和行动,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历史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古老文明,许多活在当下的文化,都能够在遥远的过去找到其渊源,并能够梳理出长时段的演变脉络,“我们的节日”就是这样的文化。

  总体而言,“我们的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春节为例。关于它的起源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有人认为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有人认为源于鬼节;有人认为岁终大祭和新年祈谷之礼是上古年节的雏形;还有人认为年节乃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什么特殊背景的触发才会形成过新年的习俗”。虽然在起源原因上学者们意见不一,但无一例外地承认春节有着十分悠久的生命历程。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是标志年度周期转换的日子。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我国早在尧的时代已经能够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并已采用“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阴阳合历,并得到考古学研究的支撑。《尔雅·释天》也记载了不同朝代对于年所代表的时间周期的称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反映出三代及以前已经形成“年”的认识。这为春节的出现奠定了历法基础。由于记载的缺乏,现在很难确定殷商之前人们过年的具体情形。但是到了周朝,相关记录多了起来,为我们认识周朝人的过年礼俗提供了凭借。如《左传·文公四年》载有卫国宁武子的一段话:“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张弓矢千,以觉报宴。”从中可见当时宫廷中已有朝正活动,诸侯百官朝见周天子,天子则举行宴会活动,进行赏赐,以表彰奖励诸侯臣子的功劳。再如《周礼》中记载了不少职官在正月初一的行事,如大宰要在象魏上悬挂“治象之法”,让百姓观览。所谓:“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大司徒要“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乡大夫则“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等等。可见利用新年伊始、岁月更新的机会发布政令,推行教化,是周朝过年期间的重要活动。此外,周朝人还在年终举行合祭百神的蜡祭,所谓“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又举行腊祭祭祀祖先和门、户、井、灶、室中霤等五祀之神,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佑护,共享丰收的喜悦,《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汉代以前,不同朝代的年始不同,一般认为,夏、商、周、秦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正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年始之月。汉初沿用秦朝历法,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太初历,才又确定以建寅之月为年始。此后两千余年,除了个别时间,过年就以夏历正月一日为标志性时间展开。而周朝已出现的元正朝会、祭祀神灵、祭祀祖先、团聚宴饮等活动,以及其中蕴含的感恩思报、热闹欢乐、迎新纳福、吉祥和睦的精神内核则传承赓续三千余年,绵延至今。

  春节之外的其他六个节日,虽然没有春节如此悠久的历史,但也都有千年以上的生命史。端午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发端;七夕节、重阳节、元宵节至迟在汉魏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中秋节、清明节出现最晚,但在唐朝也已经形成。这些节日形成之后,就深深地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经由年复一年的过节而得到传承,且不因政权更迭,王朝易代而中止,直到现在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此,我国历代留下来的岁时民俗文献和今天活态的节日现象均可为证。当然,也有节日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短暂的式微,但是很快又得以复兴,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以其漫长的生命史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持续不断的典型例证。

  连续性意味着稳定性,但是稳定性并不意味亘古不变,“我们的节日”的连续性是包含着变异性的连续性,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的连续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我们的节日,前进中的传统·[郝苏民]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
·[杨红 樊瀚声]“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邱运华:扎根中华文明史,构建中国庙会学术话语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台州·创世神话: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之源
·“我们的节日﹒重阳——中国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研讨会”征稿通知·“我们的节日·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征文启事
·关于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民俗与现代生活”大讲堂的通知·[罗杨]我们的节日为什么这样美
·[张洪友]探险崇玉古国——评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礼俗互动逻辑是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在中华文化史的整体语境下推动昆仑文化研究·北京民俗博物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火热开场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刘锡诚]端午:礼俗、传说和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日历·文化访谈录:我们的节日·春节[视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